白細胞減少癥從中醫(yī)的角度分為肝腎陰虛、脾腎陽虛、氣血兩虛3類,不同類型的癥狀也各有差異,對應(yīng)的治療方法也是不一樣的,由于該疾病的治療過程很長,有些患者會在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的同時,還會使用偏方來輔助治療,下面我們一起看看白細胞減少癥的治療偏方。
1、肝腎陰虛
處方:生牡蠣、生龜版各18克,生鱉甲、地骨皮、白芍、玄參、枸杞子、虎杖、石韋各10克,知母、黃柏、女貞子、苦參各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養(yǎng)陰滋補肝腎。用于治療白細胞減少癥,中醫(yī)辨證屬肝腎陰虛型。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耳鳴,雙目干澀,咽干口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夜寐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jīng)少,舌邊尖紅,苔少而干,脈細數(shù)。
正常人外周血白細胞總數(shù)一般為 5.0~lO.OxlOV升,若持續(xù)低于4.0x109/升則稱為白細胞減少癥。白細胞減少癥在中醫(yī)學無此病名,據(jù)其主癥主要有乏力、頭暈(頭暈【譯】:是一種常見的腦部功能性障礙,為頭昏、頭脹、頭重腳輕、腦內(nèi)搖晃、眼花等的感覺。頭暈可由多種原因引起,最常見于發(fā)熱性疾病、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顱腦外傷綜合癥、神經(jīng)癥等。)、心悸、易外感發(fā)熱等,歸屬于中醫(yī)學“氣血虛”、“虛勞”、“溫病”、”諸虛不足”等范疇。
2、脾腎陽虛
處方:地骨皮、骨碎補、枸杞子、虎杖、菟絲子各 10克,黃芪15克,制附子(先煎)8克,肉桂、炙甘草各6克,炒白術(shù)、茯苓各18克,苦參、石韋各9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補腎健脾。用于治療白細胞減少癥,中醫(yī)辨證屬脾腎陽虛型。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面色蒼白,精神不振,畏寒肢冷,食少便溏,小便清長,陽痿不舉,下肢浮腫,舌淡體胖大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緩。
3、氣血兩虛
處方:黃芪25克,黨參、當歸、熟地、酸棗仁、雞血藤各15克,茯苓、菟絲子各10克,大棗5枚,黑芝麻20克,虎杖、石韋、鹿角膠、苦參各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益氣補血。用于治療白細胞減少癥,中醫(yī)辨證屈氣血兩虛型。常見于久病或失血之片,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心悸短氣,川色蒼門或螢此,補倦乏力,食欲不振,失眠不寐,舌貢淡,苔薄弱白,脈細弱。
溫馨提示:在用藥治療期間,白細胞減少癥者應(yīng)忌食生蘿卜、蘿卜纓、地骷髏、苦瓜、金橘等耗氣傷正之品;也要忌食胡椒、辣椒、桂皮、食茱萸、草豆蔻、蓽澄茄等辛辣溫燥傷陰的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