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脫肛

  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位,稱為直腸脫垂。直腸壁部分下移,即直腸黏膜下移,稱黏膜脫垂或不完全脫垂;直腸壁全層下移稱完全脫垂。若下移的直腸壁在肛管直腸腔內(nèi)稱內(nèi)脫垂;下移到肛門外稱為外脫垂。

  主要癥狀為有腫物自肛門脫出。初發(fā)時腫物較小,排便時脫出,便后自行復(fù)位。以后腫物脫出漸頻,體積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門內(nèi),伴有排便不盡和下墜感。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時亦可脫出。隨著脫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門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導(dǎo)致肛周皮膚濕疹、瘙癢。因直腸排空困難,常出現(xiàn)便秘,大便次數(shù)增多,呈羊糞樣。黏膜糜爛,破潰后有血液流出。內(nèi)脫垂常無明顯癥狀,偶爾在行腸鏡檢查時發(fā)現(xiàn)。

  檢查時患者需下蹲后用力屏氣,使直腸脫出。部分脫垂可見圓形、紅色、表面光滑的腫物,黏膜皺襞呈放射狀;脫出長度一般不超過3厘米;指檢僅觸及兩層折疊的黏膜;直腸指檢時感到肛門括約肌收縮無力?;颊哂昧κ湛s時,僅略有收縮感覺。若為完全性直腸脫垂,表面黏膜有“同心環(huán)”皺襞;脫出較長,脫出部分為兩層腸壁折疊,觸診較厚;直腸指檢時見肛門口擴(kuò)大,感到肛門括約肌松弛無力;當(dāng)肛管并未脫垂時,肛門與脫出腸管之間有環(huán)狀深溝。乙狀結(jié)腸鏡可見到遠(yuǎn)端直腸充血、水腫。排便造影檢查時可見到近端直腸套入遠(yuǎn)端直腸內(nèi)。

  臨床表現(xiàn)

  直腸脫出

  直腸脫出肛外是直腸脫垂的主要癥狀。輕者在排便增加腹壓時,直腸脫出肛門外,初起能自行還納,以后漸漸自己不能還納,須用手還納;重者直腸壁黏膜和肛門括約肌松弛,除大便時直腸脫垂,在打噴嚏、咳嗽、排氣、工作勞累、走路、久站久坐時直腸都能脫出肛門外。

  腸道功能失調(diào)

  可有便秘、腹瀉、大便失禁、里急后重等,其中便秘最多,約占50%~70%,直腸黏膜出血和黏液便也頗常見。

  局部刺激癥狀

  由于直腸黏膜長期受到異物刺激,使直腸黏膜充血,水腫嚴(yán)重時表面潰瘍,出現(xiàn)黏液分泌多、出血、肛門部墜脹、酸痛、尿頻、腹脹等癥。

  直腸脫垂對全身的影響

  由于長期脫垂,多年不愈,除局部疼痛外,對精神影響很大,可引起其他疾病或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等。近年來國外許多學(xué)者注意到直腸脫垂可伴有精神疾患,如神經(jīng)衰弱,精神分裂癥等。

  分類

  直腸脫垂的分型頗多,其中代表性的有Tuttle(1903)的二型三度法,Altemeir(1971)三型法,Beahrs(1972)二型三度法,Ripstein( 1972)四期法,Nigro(1972)三型法,荒川(1979)五型法等。我國常用的分類法是1975年全國肛腸會議(衡水)時確定的將直腸脫垂分為三度。

 ?、穸龋号疟銜r或增加腹壓時直腸黏膜脫出肛門外,便后自行還納,脫出長度3~6cm。

 ?、蚨龋号疟銜r,長期反復(fù)脫出,使直腸黏膜充血、水腫、潰瘍、糜爛,因而常有帶血及黏液分泌物流出肛門外,此期直腸全層脫垂,需要用手還納,脫出長度8cm左右。

  Ⅲ度:不僅在排便時直腸脫出,而且在咳嗽、打噴嚏、排氣、行走、久站、久坐時直腸都脫出肛門外。此期直腸全層或肛管及部分乙狀結(jié)腸脫出肛門外,自己根本不能還納,脫出長度12cm以上。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