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民??叼B(yǎng)生 > 查疾病 > 低燒的中醫(yī)治療

低燒的中醫(yī)治療

  有些人經(jīng)常發(fā)熱,一般都在38℃以下,到醫(yī)院檢查,又沒有其他異?,F(xiàn)象,找不出明確的病因。對于這種長期低熱,中醫(yī)稱為“虛熱”,西醫(yī)稱為“功能性低熱”。對于這種低熱,不能盲目地使用退熱藥,也不能長期使用抗生素,否則不僅不能退熱,反而會帶來不良反應。

  中醫(yī)治療低燒要點

  針對不同癥候的病因病機進行治療,是治療內傷發(fā)熱的根本原則。滋陰清熱,益氣健脾,補益氣血,溫陽補腎,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濕清熱等,是常用的治療法則。對內傷實癥發(fā)熱,采用補劑,應根據(jù)氣郁疏之,血瘀決之,濕郁化之利之諸法選用方藥。切不可一見發(fā)熱便用發(fā)散或苦寒瀉火之劑。對內傷發(fā)熱非表證且陰陽氣血已虛,發(fā)散更易耗氣傷津??嗪弥卯斂梢詧躁?,用之不當,可以傷陰。過于苦寒則易損傷中陽,或化燥傷陰,故葉天士指出,“非六氣之所來,苓連之屬不能制火。”凡使病情加重。慢性病藥重視以胃氣為本,內傷發(fā)熱日久,脾胃已弱,補益太過,則虛不受補,滋陰太過,宜輕,寧可再補,勿用重劑。總之,治療內傷發(fā)熱,應緩以圖功,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欲速不達,變證無窮。

  低燒中醫(yī)治療

  一、陰虛低熱

  大多在下午和夜晚發(fā)熱,伴有盜汗、失眠、心煩、兩顴潮紅等癥狀。宜用養(yǎng)陰退熱的治法,可用青蒿、鱉甲、地骨皮、銀柴胡、生地黃、天冬、知母各12克煎水服;也可配用知柏地黃丸、麥味地黃丸、左歸丸等。

  二、血虛低熱

  大多在下午發(fā)熱,或稍有煩勞就覺頭面手足烘熱,伴有心悸、面色蒼白、氣短乏力等癥狀。宜用養(yǎng)血退熱的治法,可用生地黃、白芍、當歸、制首烏、黃芪、茯苓、淮山藥、青蒿、地骨皮各10克煎水服;也可服用四物合劑、歸芍地黃丸等。

  三、氣虛低熱

  雖有低熱,但又覺冷,出汗怕風,并有氣短、乏力、不想說話、大便不成形、飲食減少等癥狀。宜用甘溫退熱法,可用補中益氣丸,或用黃芪、黨參、白術、生姜、大棗、當歸各10克煎水服。

  四、夏季低熱

  每遇夏季就出現(xiàn)低熱,伴有頭昏、乏力、口渴及食欲減退等癥狀;夏季過后則低熱自退,全身癥狀也隨著消失。宜用清暑退熱的治法,一般用太子參15克,麥冬、五味子、竹葉、梗米各10克,生石膏15克,煎水服。兼有全身困重、大便稀、舌苔厚等癥狀者,則宜用藿香、佩蘭、青蒿、制半夏、茯苓各10克,砂仁3克,六一散15克,煎水服。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低熱并非功能性低熱,而是由體內一些潛在的疾病引起,如慢性肝炎、結核病、風濕病、慢性尿路感染等。所以對于長期低熱,應先到醫(yī)院仔細檢查,排除上述各種疾病后,才能當作功能性低熱治療。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