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因此而引起死亡的病例越來越少,但嬰幼兒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因腹瀉持續(xù)不愈而導致的營養(yǎng)不良及對智力發(fā)育所造成的影響,還是應當引起家長的重視。在嬰幼兒腹瀉的治療、護理方面,存在很多誤區(qū),走出誤區(qū),才能使患兒盡快康復。
1、 明確病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嬰幼兒腹瀉的病因較為復雜,除了個別情況屬于“生理性腹瀉”不需治療外,絕大多數都是病理性的,這其中少數是由于氣候變化、飲食改變、腹部受涼、腸道過敏等引起的非感染性腹瀉,其余均為感染性腹瀉。炎熱季節(jié)(3—9月)細菌性腸炎約占70%,寒冷季節(jié)(10月—次年2月)病毒性腸炎約占50—80%。非感染性腹瀉只需進行脾胃功能的調理,而感染性腹瀉需要進行抗感染治療,并且要有針對性地抗感治療,不能濫用抗生素。
2、嚴格控制飲食,保障水分供應
飲食控制包括乳母和患兒二個方面,乳母在此期間應選擇相對清淡的飲食,忌食生冷食物;患兒忌食魚、蝦、肉、蛋及水果,以米粉、大米稀飯、爛面條、稀釋奶為主。〈4月的患兒,若病程在2周以內,應堅持母乳喂養(yǎng),超過2周,應改用腹瀉專用配方奶粉喂養(yǎng)。在控制飲食種類及數量的同時,要注意保障水分和鹽的供應,以防止脫水的發(fā)生。腹瀉恢復期一般需1周左右的時間,從一種到多種,從少量到多量,緩慢恢復至正常飲食。
3、了解嬰幼兒感染性腹瀉的治療特點,配合醫(yī)生治療。
嬰幼兒腹瀉與成人腹瀉完全不同,成人因其胃腸功能發(fā)育完善,感染性腹瀉抗感染結束后,病情基本就痊愈了。而嬰幼兒感染性腹瀉的治療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抗感染階段,應用有效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經過化驗檢查確定感染已被控制(此時可能大便次數和性狀仍無改善,這并不意味著治療無效),即應停用抗感染藥物,但這并不是治療的結束,應及時進入第二階段,調節(jié)脾、胃、腸的功能,直至腹瀉痊愈。
4、合理聯(lián)合用藥,提高療效
由于嬰幼兒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時期,胃腸道的消化、吸收、防御功能均未完善,腹瀉容易發(fā)生且不容易恢復,因此在治療上需要多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包括保護胃腸粘膜、助消化、抗感染、調節(jié)腸道菌群、調理脾胃功能、減少腸道滲出等等,需要在醫(yī)生的幫助下,根據病情及病程合理搭配,聯(lián)合應用。
5、正確選擇用藥方式,提高藥物利用度
由于嬰幼兒喂藥比較困難,如果藥物對胃腸道沒有刺激,應盡量奶前喂藥,防止奶后喂藥嘔吐,造成藥物攝入不足。急性胃腸炎時頻繁嘔吐,必須采用靜脈給藥,口服藥物只能增加對胃腸道的刺激,加重嘔吐癥狀。給藥時機的選擇也應引起重視,如蒙脫石散的應用,必須空腹并且需將藥物配成懸濁液服用;應用腸道微生態(tài)制劑必須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止瀉藥必須在感染已經控制后才能應用。
6、長期腹瀉不愈,應合理喂養(yǎng),增強營養(yǎng)
長期腹瀉不愈必然造成患兒營養(yǎng)不良,營養(yǎng)不良反過來又影響腹瀉病的恢復,造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對于長期腹瀉的患兒,應加強營養(yǎng)。由于腹瀉患兒需限制飲食種類,魚、蝦、肉、蛋等高蛋白飲食均在受限范圍之內,建議選用氨基酸營養(yǎng)粉,做為增強營養(yǎng)的代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