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垂體腫瘤(簡稱垂體瘤)是顱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約占顱內腫瘤的10%。人群發(fā)生率達1/10萬-7/10萬,近年其發(fā)病率有明顯增高趨勢,發(fā)病年齡提前。在我國以13億人口計算,每年新發(fā)病例達13000-91000,并且實際患病率遠高于此數據,在尸檢中垂體瘤的發(fā)現率高達20%-30%。垂體瘤從性質上屬良性腫瘤,但由于腫瘤發(fā)生于顱內人體內分泌中樞——腦垂體,對病人的生長、發(fā)育、勞動能力、生育功能等有嚴重損害,又由于垂體瘤好發(fā)于青壯年人群,可造成一系列社會心理影響,甚至直接影響社會最基本構成單位——家庭的穩(wěn)定性。
怎么減少垂體瘤發(fā)病率?
垂體腺瘤的發(fā)生機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明確,比較認同的有兩種機制:
1.垂體細胞自身缺陷學說,認為局部垂體細胞功能亢進,最終形成腺瘤
2.下丘腦調控失常學說,認為下丘腦沖動誘發(fā)垂體功能亢進,增生進而形成腺瘤。
目前由于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現在大多數學者認可垂體腺瘤的多步學說,該學說將二種學說統一起來。
新的分類法腦垂體瘤共分七類,即泌乳素細胞瘤、生長激素細胞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瘤、促甲狀腺細胞瘤、促性腺激素細胞瘤、多分分泌功能細胞瘤及無功能細胞瘤。由于其內分泌功能的不同,臨床表現各有特點。
怎么減少垂體瘤發(fā)病率?
1.泌乳素細胞瘤
是垂體瘤中最常見的一類腫瘤,占垂體瘤的40%-60%,主要以泌乳素增高而雌激素減少為病理基礎,女性表現為月經不調或閉經、乳頭非哺乳性溢乳及不育等癥狀;男性表現為陽萎,性功能減退等。
2.生長激素細胞瘤
約占垂體瘤的20%-30%,其病理主要由于生長激素持續(xù)過多分泌,可導致代謝紊亂,引起骨骼、軟組織和內臟過度生長等一系列變化,如病變發(fā)生在青春期前尚未融合的骨骼受生長激素的作用,患者過度生長,成為巨人癥;成年人骨骼融合后患者則表現為肢端肥大(手腳異常粗大,頭顱、面容寬大、顴骨高、下頜突出延長、鼻肥大、口唇增厚等)。生長激素細胞瘤早期微小,病人形體變化很少,常常被忽視;如有典型的形體變化往往腫瘤已存在多年。
患者常因椎體的異常增長而產生頸胸腰背疼痛(62%-75%),38%可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部分病人甲狀腺可腫大、結節(jié)或伴甲亢/甲減。由于生長激素過多,全身代謝改變可導致胰島素抵抗,糖耐量減低和糖尿病,高脂血癥。生長激素使鈣吸收增高,約有6%-12%的病人發(fā)生尿路結石。如發(fā)生垂體功能減退癥狀則性腺功能受影響最早最明顯,表現為性功能減退、陽萎,女性月經稀少或閉經不育,嚴重者可致性器官萎縮。生長激素細胞瘤病人易早逝,50%病例死于50歲左右, 60歲前80%患者死亡。最常死因為心、腦血管和呼吸道并發(fā)癥或垂體功能衰竭而死亡。
3.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瘤
占垂體瘤的5%-10%,女性多于男性,主要由于腫瘤持續(xù)過多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導致腎上腺皮質增生、皮質醇分泌過多面導致一系列代謝紊亂。臨床上表現為庫欣氏綜合征,脂肪代謝和分布異常。80%以上體重超重,顏面、軀體脂肪堆積,稱“滿月臉”(臉圓“胖”)、“水牛背”(背部皮下脂肪多厚),而四肢相對瘦小,動脈粥樣硬化。蛋白質代謝異常致皮膚菲薄,毛細血管擴張、脆性增加易出現紫癜。骨質疏松易致病理性骨折,肌肉萎縮無力。皮質醇過多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70%-87%女性性欲減退,月經不調;20%男性陽萎、精子減少、睪丸萎縮。過多的皮質醇使女性多毛、長胡須、喉結男性化,還可導致低鉀、低氯、高鈉血癥,糖尿病(8%-10%),高血壓(80%-90%),常因心、腦血管病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早逝。
4.甲狀腺刺激素細胞瘤
此瘤罕見,約10%。由于甲狀腺刺激素分泌過多,使甲狀腺分泌T3、T4過度,臨床上常表現為甲狀腺功能亢進。也有繼發(fā)于甲減,負反引起甲狀腺刺激素細胞瘤。
5.促性腺激素細胞瘤
很罕見,由于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分泌過多,早期可無癥狀,晚期性功能減退、閉經、不育、陽萎、睪丸萎縮、精子減少等。
6.多分泌功能細胞瘤
腫瘤含有2種或2種以上的分泌激素細胞,產生多種內分泌功能失調癥狀的混合征候群。最常見的是GH+PRL,此外有GH+ACTH,PRL+ACTH,PRL+LH或FSH,GH+ACTH+TSH?;旌闲偷脑\斷主要依靠免疫病理學的方法來識別。
7.無內分泌功能細胞瘤
占垂體瘤的20%-35%,臨床上無明顯內分泌癥狀,當瘤體較大時,可出現視神經交叉部受壓癥狀(視力下降,視野縮小——雙顳側偏盲,),晚期產生顱內壓增高和垂體功能低下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