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民??叼B(yǎng)生 > 查疾病 > 小兒肝硬化病理是什么

小兒肝硬化病理是什么

  1.發(fā)病機制

  (1)感染

  因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等感染肝臟后,漸進展為肝硬化,兒童中常見為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表1);急性重癥肝炎后壞死后性肝硬化;新生兒因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肝炎后呈亞臨床過程,易發(fā)展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宮內感染,先天梅毒均易侵犯肝臟,發(fā)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寄生蟲病中晚期血吸蟲病、華支睪吸蟲病、弓形蟲病及瘧疾;細菌中毒性肝炎較少發(fā)展為肝硬化,但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或1歲以下嬰兒伴有營養(yǎng)不良或病毒性肝炎時易導致肝硬化。 [IMAGE]images小兒肝硬化_發(fā)病機制_1.jpg[/IMAGE]

  (2)遺傳性或先天性代謝缺陷

  主要由于某些酶的缺陷使酯、氨基酸、脂肪或金屬微量元素銅、鐵等貯積肝臟,致肝硬化。常見有肝豆狀核變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酪氨酸血癥、半乳糖血癥、糖原累積?、粜?、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癥、Fanconi綜合征、戈謝病等;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和血色沉著癥 (hemachromatosis)的后期進展為肝硬化,但較罕見;Zellweger綜合征(腦肝腎綜合征)是少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為過氧化物酶體(peroxisome)發(fā)育缺陷或過氧化物酶體中某一種酶功能缺失所致,以肝硬化、腎囊腫、肌無力、驚厥、特殊面容及青光眼、白內障等先天眼疾為主要表現(xiàn),伴有鐵代謝異常。

  (3)毒物及藥物中毒

  如砷、磷、鉍、氯仿、異煙肼、辛可芬、毒蕈等中毒。

  (4)免疫異常

  法國學者Vajro等對92例小兒慢性肝炎進行了前瞻性研究,其中乙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各46例,前者32%發(fā)展為肝硬化,而后者為 89%??梢娫诜▏鴥和母窝缀蟾斡不?,自身免疫性肝炎占病因學首位。

  (5)肝及膽管囊性疾病

  為一組先天性肝纖維化和膽管囊性病變疾病。先天性肝纖維化(CHF)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病因不詳,約40%為同胞兒,解放軍 302醫(yī)院收治過同胞兄妹為CHF,確診主要靠肝活檢。Caroli病遺傳方式同CHF,確診靠B超、CT,必要時內鏡下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先天性膽總管囊腫詳見膽道疾病。

  (6)淤血性肝硬化

  由于肝靜脈血管畸形。血栓形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縮窄性心包炎造成長期肝淤血而導致肝硬化。

  (7)其他原因

  未能確定病因者并不少見。印度兒童肝硬化主要發(fā)生于印度及其鄰近地區(qū),西非及中美洲地區(qū)亦有報告,多于1~3歲發(fā)病,肝腫大為最初表現(xiàn),其他尚有發(fā)熱、厭食及黃疸,多數(shù)迅速進展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此病發(fā)生原因不清。

  2.病理變化

  肝硬化的特點是結締組織增生。較多肝細胞或肝小葉的肝細胞變性、壞死后。纖維組織增生取代正常肝組織,若病變累及鄰近數(shù)個小葉則小葉結構紊亂,支架塌陷。由于纖維組織的收縮及再生結節(jié)的擠壓,使肝內血流障礙,可致門脈高壓,病變繼續(xù)進行,形成側支循環(huán)。一般分為門脈性、壞死后性及膽汁性肝硬化三型,晚期常為混合型。

  (1)門脈性肝硬化(portal cirrhosis)

  小兒較成人少,由于慢性肝炎或肝充血,早期肝臟多腫大,后期縮小,質堅硬,表面不規(guī)則呈顆?;蚪Y節(jié)狀。組織學可見肝細胞變性或壞死,肝小葉正常結構破壞,有大小不等的再生結節(jié),結節(jié)周圍及匯管區(qū)纖維組織增生,分布較廣泛。纖維組織間可見不同程度的炎性細胞浸潤和膽小管增生。肝血管網(wǎng)被壓、移位。

  (2)壞死后性肝硬化(post necrotic cirrhosis)

  多發(fā)生于急性重癥肝炎或中毒性肝炎后數(shù)月。肝臟縮小,質變硬,肝實質多呈大塊壞死,累及一個或數(shù)個小葉,網(wǎng)狀支架塌陷,結締組織增生,呈較寬的纖維束。鄰近壞死區(qū)的肝細胞再生,形成結節(jié),大小不一。較大的結節(jié)內常存在有正常的肝小葉。纖維組織中炎性細胞浸潤及膽管增生較明顯。

  (3)膽汁性肝硬化(biliary cirrhosis)

  在小兒多為繼發(fā)性,其病理變化主要為明顯的肝細胞及小膽管內膽汁淤積。組織學見匯管區(qū)結締組織增生,其中可有新生膽管及炎性細胞浸潤。肝內小膽管擴張,有膽汁淤積及膽栓形成。增生的結締組織在小葉間及小葉內生長,肝細胞無明顯再生。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