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髖關節(jié)脫位

  關節(jié)脫位是非常普遍的癥狀,比如常見的有肩關節(jié)脫位,膝關節(jié)脫位,髖關節(jié)脫位等。那么引起髖關節(jié)脫位的原因有哪些呢?我們又該如何治療髖關節(jié)脫位呢?通過下文來了解一下吧。

  髖關節(jié)脫位

  髖關節(jié)為一典型的杵臼關節(jié),是人體穩(wěn)定的關節(jié),由髖臼和半球的股骨頭構成。髖臼深而大,邊緣有一層環(huán)狀纖維軟骨圍繞其上方、前方和后方,能容納整個股骨頭的三分之二左右。股骨頭和股骨頸通過堅厚的關節(jié)囊和圓韌帶與髖臼相連,其前方有強大的髂股韌帶,后面有恥骨關節(jié)囊韌帶和坐骨關節(jié)囊韌帶附著。股骨頸的大部分被關節(jié)囊包繞,關節(jié)周圍有豐富的肌肉群加固,使髖關節(jié)在結構上更加穩(wěn)定。所以,非強大暴力是不會引起髖關節(jié)脫位的。該關節(jié)在解剖結構上雖然相當穩(wěn)固,但也存在著其結構上的缺陷,因在股骨頸的后外方中下三分之一處尚顯露于關節(jié)囊之外,并缺乏韌帶和肌肉的保護,因此,髖關節(jié)脫位常系股骨頭向后移位,前脫位和中央型脫位則少見。

  髖關節(jié)脫位的病因

  髖關節(jié)脫位,多由強大的間接暴力所致。根據脫位后股骨頭移位的方向,可分為向前脫位、向后脫位、中央型脫位三種類型。股骨頭停留在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jié)聯線的前方者,稱為前脫位;停留在該線后方者,稱為后脫位;股骨頭沖破髖臼底部而進入盆腔者,稱為中央型脫位。

  當髖關節(jié)屈曲九十度大腿內收位時,股骨頭僅有一半在髖臼內,另一半頂于髖臼的后上方并使該部關節(jié)囊緊張。此時,若暴力沿股骨干縱軸沖擊髖關節(jié),股骨頸被髖臼前內緣阻擋,形成杠桿的支點,可使股骨頭穿破關節(jié)囊的后部而脫出。例如攣腰跪地時,下腰部或骶髂部突然被重物撞擊;或在坐位時,膝前部受到暴力沖擊,均可引起髖關節(jié)后脫位。有時合并髖臼后緣骨折、股骨頭骨折,或坐骨神經受到移位的股骨壓迫、牽拉而損傷。

  當髖關節(jié)因外力急劇過度外展時,大轉子頂端與髖臼上緣接觸,傷力再使肢體外旋,股骨頭受杠桿作用而被頂出髖臼,穿破關節(jié)囊的前方,移位于恥骨或閉孔部位,形成前脫位。若股骨頭停留在恥骨橫支面,可擠壓股動脈,導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若股骨頭移位于閉孔前方,則可能壓迫閉孔神經。

  當暴力直接作用于股骨大粗隆外側,或髖關節(jié)輕度外展時,暴力沿股骨縱軸向上傳導,股骨頭撞擊髖臼底部,可引起股骨頭穿破髖臼底連同骨折片部分進入盆腔內,而形成中央型髖關節(jié)脫位。常引起盆腔內臟器損傷。

  髖關節(jié)脫位的臨床表現

  1.本病有典型外傷史,多發(fā)生于活動能力較強的青壯年男性。

  脫位后,髖部有明顯的疼痛、瘀腫、活動功能障礙,不能站立行走。根據脫位的方向不同,其臨床癥狀、體征亦有明顯差異。

  (1)后脫位:1.傷后即感髖部疼痛,下肢功能喪失,仰臥困難;2.傷肢屈曲內收、內旋畸形,下肢縮短,膝落于健側大腿上,足趾接觸健足內側緣;3.臀部明顯隆起,可摸的脫位的股骨頭;4.X線片可明確診斷,并可發(fā)現有無合并骨折。

  (2)前脫位:1.傷肢較后脫為長,呈外展、外旋、屈曲畸形,膝部內翻、足外側可接觸床面,功能喪失,髖部腫痛;2.髖部外側平坦,臀部凹陷,在腹股溝處可摸到股骨頭;3.X線檢查,可提示股骨頭移位的情況及有無合并骨折。

  (3)中央型脫位:1.股骨頭移位輕者,僅有局部疼痛、腫脹及輕度髖關節(jié)活動障礙,無特殊肢體畸形;2.股骨頭移位嚴重者,除有疼痛、腫脹表現外,可見傷肢外旋、短縮、大轉子內移,功能喪失;3.若骨盆骨折,有血腫形成,傷側下腹部壓痛;肛門指檢時,常在傷側觸到包塊(股骨頭)及疼痛;4.X線檢查,可顯示髖臼底部骨折與凸入盆腔的股骨頭。此種損傷,常伴有盆腔內臟器損傷及休克,預后欠佳,應轉外科手術處理。

  根據典型的病史、癥狀、體征,結合X線片的提示,即可做出診斷。

  髖關節(jié)脫位的治療

  常用復位方法如下:

  (1)屈髖撥伸回旋法:病人仰臥位,助手用雙手按壓兩側髂前上棘部,以固定骨盆。術者面對病人,騎跨于屈髖、屈膝各九十度位的傷肢小腿部,用雙手托握其國窩部,以持續(xù)的力量逐漸將大腿順向撥伸牽引,使股骨頭接近關節(jié)囊破口處,在撥伸的同時,將髖關節(jié)過度屈曲,微內收內旋,然后用力將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伸直下肢,后脫位即可整復。

  若此手法未能使其復位,可再用一助手,于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時協同用力推擠股骨粗隆部,后脫位即可整復。

  (2)下壓推按復位法:病人俯臥于硬板床邊緣,健肢伸直,傷肢屈髖、屈膝各九十度懸垂于床旁。助手面對病人頭部,一手握傷肢踝部,維持屈膝九十度位,另手虎口對準國窩部用力按壓小腿數分鐘(起到撥伸牽引作用)。術者立于健側,用雙手拇指借機推按股骨頭入臼,后脫位即可整復。

  兩下肢等長,髖部無畸形,說明復位成功。然后,用拇指推理、按壓順正髖關節(jié)周圍的筋肉,以疏通傷肢氣血。

  (3)屈髖回旋脫扳法:病人仰臥位,助手甲立于健側,雙手按壓兩側髂前上棘,以固定骨盆;助手乙一手握住傷肢踝部,另一肘關節(jié)屈曲,用肘彎托住傷肢國窩部,將髖、膝關節(jié)各屈曲九十度順向牽拉,并微外展外旋髖關節(jié),然后用力內旋、內收髖關節(jié),伸直下肢。與此同時,術者立于傷側,雙手十指于大腿根部后側交叉握緊,在助手乙將髖關節(jié)內收、內旋時,用力向后外方托扳,前脫位即可整復。

  手法整復失敗,髖臼或股骨頭合并有較大骨折片者,應轉骨外科手術切開復位或螺釘內固定。

  注意事項

  1.手法整復閉合性髖關節(jié)后脫位及前脫位,一般勿需麻醉。若整復困難,可先作麻醉,而后再施整復手法。

  2.髖關節(jié)脫位整復后,一般不采取外固定,但前脫位應避免外展、外旋活動,后脫位應避免內收、內旋活動,并臥床休息2到3周,其間可在床上逐漸練習髖關節(jié)伸屈活動。3周后可用健肢負重加拐行走,6周后傷肢可逐漸開始負重。髖關節(jié)前脫位,手法整復后穩(wěn)定性較差,應注意預防復發(fā)。

  3.為促進局部瘀血迅速吸收,早期可內服中藥;2到3周后可外用中藥熏洗患處,并內服健步虎潛丸,以促使功能恢復。

  (1)早期內服藥

  組成:澤蘭葉9克、當歸9克、赤芍9克、川牛膝9克、制大黃9克、延胡索9克、烏藥6克、紅花3克、甘草3克。

  用法:上藥水煎內服,每日1劑。

  (2)外用熏洗藥

  組成:落得打十二克、仙靈脾9克、獨活9克、桑寄生9克、桂枝9克、當歸9克、伸筋草9克、透骨草9克、紅花5克。

  用法:上藥水煎后,熏洗局部。

  結語:髖關節(jié)脫位的治療方法有很多,文中介紹了三種不同的手法治療,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治療方法。同時也要注意日常的防護,避免一些對恢復不利的動作,這樣對于身體的康復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