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麻黃的功效與作用及用法用量

  麻黃是人們熟悉不過的一種中藥,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說到這種藥材。那么除了名字外,你對麻黃的了解還有哪些?它的功效與作用表現(xiàn)在什么方面?它的別名又叫什么?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探麻黃的廬山真面目吧!

  別名:色道麻、結(jié)力根[蒙古]、龍沙、卑相、卑鹽、狗骨

  功效作用: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于表癥已解,氣喘咳嗽。

  英文名:HERBA EPHEDRAE

  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歸經(jīng):肺經(jīng)、膀胱經(jīng)

  藥性:

  藥味:辛、苦

  麻黃為漢藥或稱中藥中的發(fā)散風寒藥;古時別名龍沙、卑相。包括有三種麻黃屬的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與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采用部位為草質(zhì)莖。草麻黃草麻黃為小灌木,常呈草本狀,莖高20~40厘米。分枝較少,木質(zhì)莖短小,匍匐狀;小枝圓,對生或輪生,節(jié)間長2.5~6厘米,直徑約2公厘。

  基本信息

  【處方名】麻黃,策敦木

  【別名】龍沙、狗骨、卑相、卑鹽

  【基原】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 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賊麻黃 Ephedra equisetina Bge. 的草質(zhì)莖。

  【性味與歸經(jīng)】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于表癥已解,氣喘咳嗽。

  【炮制】

  麻黃:取原材料,除去木質(zhì)莖、殘根及雜質(zhì),抖凈灰屑,切段;或洗凈后稍潤,切段,干燥。

  蜜麻黃: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麻黃段中拌勻,悶潤,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不黏手時,取出晾涼。每100kg麻黃段,用20kg煉蜜。

  麻黃絨:取麻黃段,碾絨,篩去粉末。

  蜜麻黃絨: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麻黃絨中拌勻,悶潤,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不黏手時,取出晾涼。每100kg麻黃絨,用20kg煉蜜。

  【應(yīng)用】

  1. 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本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fā)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發(fā)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 用于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nèi)有寒飲,可配伍細辛、干姜、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 用于水腫而兼表證,為宣肺利尿之要藥,本品發(fā)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腫,常與生姜、白術(shù)等同用,如越婢加術(shù)湯。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yīng)藥物可以治風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用量用法】 2-9g。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搗絨緩和發(fā)汗,小兒、年老體弱者宜用麻黃絨或灸用。

  【注意事項】 本品發(fā)汗力較強,故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喘咳由于腎不納氣的虛喘者均應(yīng)慎用。

  別名大全

  【別名】龍沙,卑相,卑監(jiān),狗骨,色道麻,結(jié)力根,麻黃草,草麻黃,中麻黃,木賊廓黃,山麻黃,川麻黃,田麻黃,華麻黃,木麻黃,西麻黃,朱芯麻。

  【商品名】草麻黃,又名田麻黃、川麻黃、朱芯麻。

  木賊麻黃:又名木麻黃、山麻黃。

  中麻黃:為植物中麻黃的草質(zhì)莖。

  【處方名】麻黃,生麻黃,炙麻黃,麻黃絨,凈麻黃,水炙麻黃,蜜炙麻黃等。

  品種考證

  麻黃始載于《本經(jīng)》,列為中品?!秳e錄》謂:“麻黃生晉地及河東。立秋采莖陰干,令青?!碧蘸刖霸疲骸敖癯銮嘀?、彭城、滎陽、中牟者為勝,色青而多沫?!碧K敬云:“鄭州鹿臺及關(guān)中沙苑河旁沙洲上太多。其青、徐者今不復(fù)用,同州沙苑多也?!倍纬墒健队详栯s俎》云:“麻黃莖端開花,花小而黃,簇生。子如覆盆子,可食。至冬枯死如草,及春卻青?!碧K頌云:“今近京多有之,以滎陽、中牟者為勝。苗春生,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已來。梢上有黃花,結(jié)實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莢子,味甜,微有麻黃氣,外皮紅裹人,子黑。根紫赤色。俗說有雌雄二種,雌者于三月、四月內(nèi)開花,六月內(nèi)結(jié)子,雄者無花不結(jié)子。至立秋后收采其莖陰干,令青?!币陨嫌浭龅漠a(chǎn)地與現(xiàn)在麻黃產(chǎn)地基本一致,所述植物形態(tài)極似草麻黃。

  化學研究

  麻黃主要成分為生物堿(1%-2%).總生物堿的80%-85%為麻黃堿(左旋麻黃堿,L-ephedrine);其次為偽麻黃堿(D-pseudo-ephedrine,以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黃堿(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偽麻黃堿(D-N-methyl-pseudo-ephedrine)、去甲基麻黃堿(L-nor-ephedrine)、去甲基偽麻黃堿(D-nor-pseudo-ephedrine)和麻黃次堿(ephedine,麻黃定)等;麻黃含有少量揮發(fā)油,油中含I-a-松油醇(I-a-terpineol,萜品烯醇)、2, 3,5,6-四甲基毗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尚含鞣質(zhì)等。

  藥理研究

  發(fā)汗

  ① 有效成分 揮發(fā)油、麻黃堿。

 ?、?條件 溫服、溫熱條件。

  ③ 作用機理:?阻礙汗腺導(dǎo)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興奮中樞,外周α受體。

  平喘

 ?、?有效成分 麻黃堿、偽麻黃堿、揮發(fā)油、此外,2,3,5,6-四甲基吡嗪 L-α-萜品烯醇。

 ?、?機理

  促進NA和Adr的釋放。

  本身激動β-R→激活A(yù)c→促進cAMP產(chǎn)生。

  阻止過敏介質(zhì)的釋放。

  促進PGE的釋放。

  直接興奮α-腎上腺素受體→血管收縮→粘膜腫脹減輕。

  抑制抗體產(chǎn)生。

  ③ 作用特點 緩慢、溫和、持久,可以口服。

  利尿

  ① 有效成分 d-偽麻黃堿。

 ?、?作用 尿量增加。

  ③ 機理

  擴張腎血管→增加腎血流量。

  阻礙腎小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

  抗炎、抗過敏

 ?、?有效成分 偽麻黃堿、甲基麻黃堿、麻黃堿。

 ?、?作用機理

  抑制過敏遞質(zhì)釋放;

  溶血素減少,呈抗補體作用。

  鎮(zhèn)咳、祛痰

  ① 作用強度 為可待因的1/20。

 ?、?有效成分 萜品烯醇,麻黃揮發(fā)油。

  解熱、抗菌、抗病毒

 ?、?有效成分 揮發(fā)油。

 ?、?抗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雙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大腸桿菌、奈瑟雙球菌。

  ③ 抗病毒 流感病毒。

  藥典標準

  【性狀】

  草麻黃 呈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2cm。有的帶少量棕色木質(zhì)莖。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縱脊線,觸之微有粗糙感。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2~6cm。節(jié)上有膜質(zhì)鱗葉,長3~4mm;裂片2 (稀 3),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聯(lián)合成筒狀,紅棕色。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周邊綠黃色,髓部紅棕色,近圓形。氣微香,味澀、微苦。

  中麻黃 多分枝,直徑1.5~3cm,有粗糙感。節(jié)間長2~6cm,膜質(zhì)鱗葉長2~3mm,裂片3 (稀 2),先端銳尖。斷面髓部呈三角狀圓形。

  木賊麻黃 較多分枝,直徑1~1.5cm,無粗糙感。節(jié)間長1.5~3cm。膜質(zhì)鱗葉長 1~2mm ;裂片2 (稀3 ),上部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紅色至棕黑色。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草麻黃 表皮細胞外被厚的角質(zhì)層;脊線較密,有蠟質(zhì)疣狀凸起,兩脊線間有下陷氣孔。下皮纖維束位于脊線處,壁厚,非木化。皮層較寬,纖維成束散在。中柱鞘纖維束新月形。維管束外韌型,8~10 個。形成層環(huán)類圓形。木質(zhì)部呈三角狀。髓部薄壁細胞含棕色塊;偶有環(huán)髓纖維。表皮細胞外壁、皮層薄壁細胞及纖維均有多數(shù)微小草酸鈣砂晶或方晶。

  中麻黃 維管束12~15個。形成層環(huán)類三角形。環(huán)髓纖維成束或單個散在。

  木賊麻黃 維管束8~10 個。形成層環(huán)類圓形。無環(huán)髓纖維。

  (2) 取本品粉末0.2g,加水5ml 與稀鹽酸1~2滴,煮沸2~3分鐘,濾過。濾液置分液漏斗中,加氨試液數(shù)滴使呈堿性,再加氯仿5ml,振搖提取。分取氯仿液,置二支試管中,一管加氨制氯化銅試液與二硫化碳各5 滴,振搖,靜置,氯仿層顯深黃色;另一管為空白,以氯仿5 滴代替二硫化碳5 滴,振搖后氯仿層無色或顯微黃色。

  (3) 取本品粉末1g,加濃氨試液數(shù)滴,再加氯仿10ml,加熱回流 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ml 充分振搖,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鹽酸麻黃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濃氨試液 (20:5:0.5)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斑點。

  【含量測定】

  取本品細粉約5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濃氨試液3ml 、乙醇10ml與乙醚20ml,放置24小時,加乙醚置水浴上加熱回流 4小時至生物堿提盡,將提取液移置分液漏斗中,容器用少量乙醚洗滌,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加0.5mol/L鹽酸溶液振搖提取5 次(20ml、10ml、10ml、10ml、10ml),合并酸液,濾過,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使呈堿性,加氯化鈉飽和,用乙醚振搖提取5 次(20ml、10ml、10ml、10ml、10ml),合并乙醚液,用氯化鈉飽和溶液洗滌3 次,每次ml ,合并洗液,再用乙醚10ml振搖提取,合并前后二次乙醚液,精密加入硫酸滴定液(0.01mol/L)30ml ,振搖提取,靜置使分層。分取酸液,乙醚液再用水提取3 次,每次ml,合并酸液與水液,置水浴上加熱,除去微量乙醚,放冷,加甲基紅指示液2 滴,用氫氧化鈉滴定液(0.02mol/L) 滴定。每1ml 的硫酸滴定液(0.01mol/L) 相當于3.305mg 的麻黃堿(C10H15NO)。

  本品含生物堿以麻黃堿(C10H15NO)計,不得少于0.80%。

  [采制貯藏]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zhì)莖,曬干,除去木質(zhì)莖,殘根及雜質(zhì),切段,置通風干燥處,防潮,以備生用,蜜炙或搗絨用。

  【炮制】

  蜜麻黃 取麻黃段,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每 100kg麻黃,用煉蜜20kg。

  【性味與歸經(jīng)】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于表癥已解,氣喘咳嗽。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口畜)鼻或研末敷。 生用發(fā)汗力強,發(fā)汗,利水用之;炙用發(fā)汗力弱,密炙兼能潤肺,止咳平喘多用。

  中醫(yī)經(jīng)驗

  麻黃的主要功用有四:1. 發(fā)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腫;4. 散陰疽,消癥結(jié)。由于臨床上常用為辛溫發(fā)汗藥, 所以一般都歸在發(fā)散風寒藥中。

  麻黃除了辛溫發(fā)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顯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風寒外侵、毛竅束閉而致肺氣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黃治療。即使是表證已解,但仍喘咳的,還可以繼續(xù)用麻黃治療,這時可改用炙麻黃。生麻黃發(fā)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黃發(fā)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較好。用麻黃治療喘咳,好配上杏仁。麻黃宣通肺氣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氣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黃性剛烈,杏仁性柔潤,二藥合用,可以增強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臨床上有“麻黃以杏仁為臂助”的說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現(xiàn)肺熱的證候(痰黃稠、喉燥咽干、口鼻氣熱、遇熱則喘咳加重、苔黃、脈數(shù)等),則需加入生石膏,或黃芩、知母等,以清肺熱而平喘。常用的方劑如麻杏石甘湯、定喘湯等,可資參考。

  麻黃除了解表平喘之外,還可以用它行水消腫。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腫明顯的,或頭面四肢水腫或急性水腫兼有表證的治療。麻黃可以溫宣肺氣、開發(fā)腠理、助上焦水氣宣化而達到行水消腫的作用。用麻黃治水腫,可能出現(xiàn)以下情況:水從汗解而消腫;?小便增多而消腫;?大便水瀉而消腫;?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顯增多而水腫消退。這與“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輸膀胱、肺與大腸相表里,水腫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等理論有關(guān)。近些年來,根據(jù)這些經(jīng)驗,用越婢加術(shù)湯(麻黃、生石膏、蒼術(shù)、甘草、生姜、大棗)加減,治療腎炎病的水腫,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麻黃配熟地、白芥子、當歸等可以散陰疽,消癥結(jié)。麻黃溫通發(fā)散,氣味輕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內(nèi)可深入積痰凝血,《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有“破癥堅積聚”的記載?!锻饪迫返年柡蜏?麻黃、熟地、白芥子、鹿角膠、炮姜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黃(五分)、熟地(一兩)同用,來消散陰疽、痰核、流注結(jié)塊的好例子,并摸出了“麻黃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見麻黃而不膩”的經(jīng)驗。

  根據(jù)這些經(jīng)驗,我曾用麻黃、熟地、白芥子、桂枝、紅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隨證加減,治療過肢端動脈痙攣病、閉塞性脈管炎等病,確能取得一定的療效,僅供參考。

  麻黃的用量一般是七、八分至二、三錢之間。治療水腫時常比一般用量較大,可由三錢漸加至五錢,個別的還有時用到七、八錢,這時要配用生石膏八錢至一兩半左右(生石膏與麻黃之比約為 3:1 ),以減少麻黃的發(fā)汗作用而達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意,肺虛作喘、外感風熱、單臌脹、癰、癤等證,均不可用麻黃。

  各家論述

  1. 李杲: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拒,營衛(wèi)氣血不行,故謂之實,二藥輕清,故可去之。

  2.《湯液本草》:夫麻黃治衛(wèi)實上藥,桂枝治衛(wèi)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證藥,其實榮衛(wèi)藥也。肺主衛(wèi)(為氣),心主榮(為血),敵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3.《本草經(jīng)疏》: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專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氣者,蓋以風寒濕之外邪,客于陽分皮毛之間,則腠理閉拒,榮衛(wèi)氣血不能行,故謂之實,此藥輕清,故能去其壅實,使邪從表散也;咳逆上氣者,風寒郁于手太陰也;寒熱者,邪在表也;五臟邪氣緩急者,五緩六急也;風脅痛者,風邪客于脅下也,斯皆衛(wèi)實之病也。衛(wèi)中風寒之邪既散,則上來諸證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堅積聚,亦非發(fā)表所能。潔古云:去榮中寒邪,泄衛(wèi)中風熱,乃確論也。多服令人虛,走散真元之氣故也。

  4.《本草通玄》:麻黃輕可去實,為發(fā)表第一藥,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雖發(fā)熱惡寒,茍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雖可汗之癥,亦當察病之重輕,人之虛實,不得多服。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誤汗,雖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壞癥,可不兢兢致謹哉。

  5.《本草正》:麻黃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jīng)絡(luò),大能表散風邪,法除寒毒。一應(yīng)溫疫、瘧疾、瘴氣、山嵐,凡足三陽表實之證,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也。但甩此之法,自有微妙,則在佐使之間,或兼氣藥以助力,可得衛(wèi)中之汗;或兼血藥以助液,可得營中之汗;或兼溫藥以肋陽,可逐陰凝之寒毒;或兼寒藥以助陰,可解炎熱之瘟邪;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今見后人多有畏主力毒藥而不敢用,又有謂夏月不宜用麻黃者,皆不達。雖在李氏有云,若過發(fā)汗則汗多亡陽,若自汗表虛之人,用之則脫人元氣,是皆過用及誤用而然,若陰邪深入,則無論冬夏,皆所宜,又何過之有。此外如手太陰之風寒咳嗽,手少陰之風熱斑疹,足少陰之風水腫脹,足厥陰之風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為。然柴胡、麻黃俱為散邪要藥,但陽邪宜柴胡,陰邪宜麻黃,不可不察也。

  6.《藥品化義》:麻黃,為發(fā)表散邪之藥也。但元氣虛及勞力感寒或表虛者,斷不可用。若誤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矚,為亡陽癥。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開,如患足太陽經(jīng)癥,波時寒變?yōu)闇夭。苛p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則榮衛(wèi)和暢。若夏至前后,陽氣浮于外,膚膜開泄,人皆氣虛,如患足太陽經(jīng)癥,寒又變熱癥,不可太發(fā)汗,使其元氣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雙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劉河間《元機》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時感暴風寒,閉塞肺氣,咳嗽聲啞,或鼻塞胸滿,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湯以發(fā)散肺邪,奏功甚捷。若小兒疹子,當解散熱邪,以此同杏仁發(fā)表情肺,大有功效。

  7.《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受風水腫之癥,《金匱》治以越婢湯,其方以麻黃為主,取其能法風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臨癥用其方,服藥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頓能利下,而腫亦遂消。東人三浦博士,用麻黃十瓦,煎成水一百瓦,為一日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腎炎小便不利及腎臟萎縮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癥之涼熱虛實不同,不知用他藥佐之以盡麻黃之長也。試觀《金匱》水氣門越婢湯,麻黃鋪以石膏,因其脈浮有熱也(脈浮固系有風,實亦有熱);麻黃附子湯輔以附子,因其脈沉而寒也;通變化裁,息息與病機相符,是真善用麻黃者矣。古方中用麻黃,皆先將麻黃煮數(shù)沸吹去浮沫,然后納他藥,蓋以其所浮之沫發(fā)性過烈,去之所以使其性歸和平也。麻黃帶節(jié)發(fā)汗之力稍弱,去節(jié)則發(fā)汗之力較強,今時用者,大抵皆不去節(jié)。至其根則純系止汗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莖之性若是迥殊,非經(jīng)細心實驗,何以知之陸九芝謂:麻黃用數(shù)分,即可發(fā)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則可,非所論于北方也。蓋南方氣暖,其人肌膚薄弱,汗易出,故南方有麻黃不過錢之語。北方若至塞外,氣候寒冷,其人之肌膚強厚;若更為出外勞碌,不避風霜之人,又當嚴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錢始得汗者。夫用藥之道,貴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以勝病為主,不可拘于成見也。

  8.《本草正義》: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觀于《本草》主中風傷寒,去邪熱氣,除寒熱之說,及后人并治風熱斑疹,熱痹不仁,溫瘧嵐瘴,其旨可見。且仲景麻黃湯之專主太陽病寒傷營者,以麻黃與桂枝井行,乃為散寒之用,若不與桂枝同行,即不專主散寒發(fā)汗矣。抑麻黃之泄肺,亦不獨疏散外來之邪也,茍為肺氣郁窒,治節(jié)無權(quán),即當惜其輕揚,以開痹著,如仲景甘草麻黃湯之治里水黃腫,《千金》麻黃醇酒湯之治表熱黃疽,后人以麻黃治水腫氣喘,小便不利諸法,雖曰皆取解表,然以開在內(nèi)之閉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啞;熱邪窒肺,而為濁涕鼻淵;水飲漬肺,而為面浮喘促;火氣的肺,而為氣熱息粗,以及燥火內(nèi)烙,新涼外束,干咳嗑燥等證,無不恃以為疏達肺金,保全清肅之要務(wù),較之杏、貝苦降,桑皮、杷葉等之遏抑閉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黃性質(zhì)輕,氣味又淡,《本草》雖曰苦溫,亦因其功用而懸擬之,不過言其溫和升發(fā)之義耳。乃流俗畏之,幾以為大溫大熱之藥,則李瀕湖《綱目》性熱一言誤之也。而繆氏《經(jīng)疏》更為過甚之詞,競有味大辛、氣大熱之說。不知麻黃發(fā)汗,必熱服溫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并不作汗,此則治驗以來,鑿鑿可據(jù)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熱。若用以泄肺開暗,亦且無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況輕揚之性,一過無余,亦必不能大汗頻仍,留戀藥力,釀力巨患。

  9.《本經(jīng)》: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堅積聚。

  10.《別錄》:主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

  11.《藥性論》:治身上毒風頑痹,皮肉不仁。

  12.《日華子本草》:通九竅,調(diào)血脈,御山嵐瘴氣。

  13.《珍珠囊》:泄衛(wèi)中實,去營中寒,發(fā)太陽、少陰之汗。

  14.《滇南本草》: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肺寒咳嗽。

  15.《綱目》:散赤口腫痛,水腫,風腫,產(chǎn)后血滯。

  16.《科學的民間藥草》:治氣喘,干草熱,百日咳,氣管支炎等。

  17.《現(xiàn)代實用中藥》:對關(guān)節(jié)疼痛有效。

  18.《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治腹痛,下痢,疝氣,目疾及感冒。

  藥方選錄

  ①治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喂粥。(《傷寒論》麻黃湯)

 ?、谥翁柌“l(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ji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壑尾≌咭簧肀M疼,發(fā)熱,日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jié))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苤物L痹榮衛(wèi)不行,四肢疼痛:麻黃五兩(去根節(jié)了,秤),桂心二兩。上搗細羅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湯。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調(diào)下一茶匙,頻服,以汗出為度。(《圣惠方》)

 ?、葜蝹疅岢霰恚l(fā)黃疸:麻黃三兩,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黃淳酒湯)

 ?、拗胃忻帮L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麻黃(不去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為粗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局方》三拗湯)

 ?、咧尾’彴挼拐撸郝辄S(剪去節(jié))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不用滓。乘熱盡服之,避風,伺其瘡復(fù)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義》)

  藥性歌訣

  麻黃甘苦性微溫,主中風邪治不仁,傷寒表證并嗽喘,理瘴解瘧消斑痕。

  藥名由來

  有個挖藥的老人,無兒無女,收了一個徒弟。誰想,這個徒弟很是狂妄,才學會一點皮毛,就看不起師傅了。有的時候,賣藥的錢也不交給師傅,自己偷偷花掉。師傅傷透了心,就對徒弟說:“你翅膀硬了,另立門戶吧?!蓖降艿?jié)M不在乎:“行啊!”師傅不放心地說:“不過,有一種藥,你不能隨便賣給人吃?!薄 笆裁此?”“無葉草。”“怎么啦?”“這種草的根和莖用處不同;發(fā)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記住了嗎?”“記住了。”“你背一遍。” 徒弟張口就背了一遍,不過,他背時有口無心,壓根兒也沒用腦子想。

  從此,師徒分手,各自賣藥。師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膽子更大了,雖然認識的藥不多,卻什么病都敢治。沒過幾天,就讓他用無葉草治死了一個。 死者家屬哪肯善罷甘休,當時就抓住他去見縣官??h官問道:“你是跟誰學的?”徒弟只好說出師傅的名字。

  縣官命人把師傅找來,說:“你是怎么教的?讓他把人治死了!”縣官聽了,就問徒弟:“你還記得嗎?背出來我聽聽?!蓖降鼙车溃骸鞍l(fā)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笨h官又問:“病人有汗無汗?”徒弟答道:“渾身出虛汗。”“你用的什么藥?”“無葉草的莖?!笨h官大怒:“簡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虛汗還用發(fā)汗的藥,能不死人?”說罷,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獄。師傅沒事,當堂釋放。

  徒弟在獄中過了三年,這才變得老實了。他找到師傅認了錯兒,表示痛改前非。師傅見他有了轉(zhuǎn)變,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傳授醫(yī)道。打這兒起,徒弟再用“無葉草”時就十分小心了。因為這種草給他闖過大禍惹過麻煩,就起名叫作“麻煩草”,后來又因為這草的根是黃色的,才又改叫“麻黃”。

  結(jié)語:麻黃的突出的療效則是用于散風寒、止咳平喘,然而任何藥都不可一味盲目服用,即使是小小的麻黃也要在醫(yī)師的指導(dǎo)下正確服用才能達到治病根的目的。對于專業(yè)的中醫(yī)師來說從選材、鑒別、炮制等各方面入手,選出上乘的藥材才能迅速的治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