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在嬰幼兒時期為常見,是一種慢性營養(yǎng)缺乏性疾病。不少家長會有疑惑,什么原因誘發(fā)小兒患上這種病癥?小兒一旦患上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有徹底醫(yī)治的方法嗎?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來了解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慢性營養(yǎng)缺乏性疾病。臨床以多汗,夜啼,煩躁,枕禿,肌肉松弛,囟門遲閉,甚至雞胸肋翻,下肢彎曲等為特征。是目前我國兒科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根據(jù)本病的臨床特征,散見于中醫(yī)學汗證、五遲、五軟、雞胸、腎疳等疾病。本病常發(fā)生于冬春兩季,多見于3歲以下小兒,尤以6-12個月嬰兒發(fā)病率較高。發(fā)病率北方較南方高,工業(yè)性城市較農(nóng)村高。本病預后一般良好,但罹患其他疾病,常使病程遷延?;蛞虿∏檩^重,治療失宜,病后可留下某些骨骼畸形。

  一、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病因病機

  發(fā)病原因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喂養(yǎng)失宜,脾腎虛虧所致。

  胎養(yǎng)失宜懷孕期間孕婦的飲食起居,精神調(diào)攝,無不影響胎兒的營養(yǎng)與發(fā)育。孕婦起居不常,營養(yǎng)失調(diào),或疾病影響,都可造成胎兒失養(yǎng),先天腎氣不足。

  乳食失調(diào)母乳缺乏、人工喂養(yǎng),未及時添加輔食,或食品的質(zhì)和量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fā)育的需要,致使營養(yǎng)失衡,脾腎虛虧,發(fā)生本病。

  日照不足長期不直接接觸陽光,可引起氣血虛弱,影響脾腎功能。影響日照不足的因素,常與戶外活動少,空氣中多煙霧,或陽光被玻璃所擋有關(guān)。

  本病病機由于脾腎虛虧。蓋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源。脾腎不足,可影響其他臟腑,故病變之初,不僅出現(xiàn)脾腎虛弱,還可出現(xiàn)心肝火旺、肺衛(wèi)不固等證候。腎主骨髓,病之后期,癥情較重,常見腎虛髓虧,骨氣不充,骨質(zhì)疏松,成骨遲緩,甚至骨骼畸形。由于佝僂病患兒體質(zhì)虛弱,肺脾氣虛,抗病能力低下,感受風邪后,常易蘊郁肺絡,肺氣閉塞而引起肺炎喘嗽;或因乳食不節(jié),脾失健運,導致泄瀉。

  二、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臨床診斷

  1.多見于嬰幼兒,好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

  2.發(fā)病初期有煩躁夜啼,精神淡漠,納呆,多汗,枕禿,囟門遲閉,牙齒遲出等。

  3.病至激期,除初期表現(xiàn),還可見乒乓球頭(顱骨軟化)、方顱、肋骨串珠、肋緣外翻、肋膈溝、手鐲、雞胸、漏斗胸、“O”型或“r型腿、脊柱后突或側(cè)彎等。

  4.化驗血鈣正常或稍低,血磷明顯降低,鈣磷乘積小于30,血清堿性磷酸酶增高。腕部X線攝片,可見于骺端有毛刷狀或杯口狀改變,也可見骨質(zhì)疏松,皮質(zhì)變薄。

  三、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輕重癥見煩躁,多汗,枕禿,納呆,囟門開大,未見骨骼變化者為輕;癥見精神淡漠,汗出如淋,肌肉松弛,顱骨軟化,或方顱,前囟遲閉,嚴重雞胸,下肢彎曲,脊柱畸形者為重。

  2.辨病位病在脾,肌肉松弛,形體虛胖,納呆便稀;病在腎,頭顱骨軟,頭方囟大,齒生遲緩,雞胸龜背,下肢彎曲,肋骨外翻;病在心,精神煩躁,夜啼不安,語言遲鈍;病在肺,毛發(fā)稀軟,面白多汗,容易感冒;病在肝,坐遲立遲,行走無力,兩目干澀,性情急躁,時有驚惕,甚至抽搐。

  (二)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為健脾益氣,補腎填精。病之早期,證屬脾肺氣虛者,治以健脾補肺;證屬脾虛肝旺者,治以健脾平肝。證情較重者,多為腎精虧損,治以補腎填精為主。

  (三)分證論治

  1.肺脾氣虛

  證候:形體虛胖,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多汗,發(fā)稀易落,肌肉松弛,大便不實,納食減少,囟門增大,易反復感冒,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分析:脾虛氣弱,則虛胖,神疲,乏力;脾主肌肉,脾虛化源不足,不能營養(yǎng)肌肉,則肌肉松軟無力;脾主運化,運化失健,則納食減少,大便不實。發(fā)為血之余,氣血不足則發(fā)稀易落。肺主皮毛,肺虛表衛(wèi)不固,則多汗,易反復感冒。

  治法:健脾補肺。

  方藥:人參五味子湯加減。常用藥:人參補益元氣,白術(shù)、茯苓健脾助運,麥冬養(yǎng)陰生津,五味子收斂耗散之肺氣,且能斂陰止汗,甘草輔人參以益氣和中,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盜汗自汗,加浮小麥、龍骨、牡蠣固澀斂汗;大便不實,加山藥、扁豆、蒼術(shù)益氣健脾助運;夜寐哭吵,加夜交藤、合歡皮養(yǎng)心安神;易反復感冒者,加黃芪、防風補氣固表。

  2.脾虛肝旺

  證候:頭部多汗,面色少華,發(fā)稀枕禿,納呆食少,坐立、行走無力,夜啼不寧,時有驚惕,甚至抽搐,囟門遲閉,齒生較晚,舌淡,苔薄,脈細弦。

  分析:脾虛氣弱,故多汗,,乏力,納呆;脾虛化源乏力,氣血不足則發(fā)稀枕禿。肝失陰血濡養(yǎng),肝木偏旺,則夜啼不寧,容易驚惕,甚至抽搐;肝主筋,肝氣不足,則坐立、行走無力。體虛發(fā)育遲緩,漸次由脾及腎,故囟門遲閉,齒生亦晚。舌淡,苔薄,脈細弦均為脾虛肝旺之象。

  治法:健脾平肝。

  方藥:益脾鎮(zhèn)驚散加減。常用藥:人參補益元氣,白術(shù)、茯苓健脾助運,龍齒、朱砂安神鎮(zhèn)像,鉤藤平肝熄風,燈心草清降心火,甘草調(diào)和諸藥。

  體虛多汗,加五味子、龍骨、牡蠣生津固澀止汗;睡中驚惕,加石決明、珍珠母熄風鎮(zhèn)驚;夜間哭吵,加木通、竹葉清心降火;反復抽搐者,加龍骨、牡蠣、蜈蚣潛陽熄風鎮(zhèn)痙。

  3.腎精虧損

  證候:面白虛煩,多汗肢軟,精神淡漠,智識不聰,出牙、坐立、行走遲緩,頭顱方大,雞胸龜背,肋骨串珠,肋緣外翻,下肢彎曲,或見漏斗胸等,舌淡,苔少,脈細無力。

  分析:腎主骨髓,脾主肌肉,癥重由脾及腎,腎氣虧損則方顱,雞胸,漏斗胸,下肢彎曲。脾虛氣弱,化源乏力,則面白,多汗,肢軟。腎主腦髓,·久病腎虛,則智力不健。

  治法:補腎填精。

  方藥:補天大造丸加減。常用藥:紫河車補腎填精,人參、黃芪補益元氣,白術(shù)、茯苓、山藥益氣健脾,鹿角、枸杞子補益肝腎,當歸、熟地黃、白芍、龜板滋養(yǎng)陰血,棗仁、遠志養(yǎng)血寧心安神。

  汗多,加龍骨、牡蠣、癟桃干固澀止汗;納呆食少,加砂仁、焦山楂、雞內(nèi)金醒脾開胃,消食助運;智識不聰者,加郁金、石菖蒲解郁開竅。

  四、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預防護理

  (一)預防

  1.加強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增強小兒體質(zhì)。并積極防治慢性病。

  2.提倡母乳喂養(yǎng),及時增添輔食。多食含維生素D及鈣磷較豐富的食物。

  3.每天服維生素D400TU預防。

  (二)護理

  1.患兒不要久坐、久站,防止發(fā)生骨骼變形。不系褲帶,穿背帶褲,防止肋骨外翻。

  2.幫助患兒作俯臥抬頭動作,每天2-3次,防止雞胸形成。

  3.直接照射陽光,同時注意防止受涼。

  結(jié)語:通過上文的解讀相信對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都有所了解了吧!我們知道佝僂病的發(fā)病原因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喂養(yǎng)失宜,脾腎虛虧所致,所以媽媽們應該多讓孩子曬曬太陽,增強小兒體質(zhì)。這種病癥是目前我國兒科重點防治的病癥之一,媽媽們得格外注意啦!

點擊查看更多: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