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精湛的工藝,紫砂壺之美還源自材質泥料。牛蓋蓮子壺選用的材質為罕見的本山綠泥。作為紫砂泥中的夾脂,本山綠泥泥質相對較嫰,在業(yè)內被稱作“泥中泥”,可見其儲量之稀少,彌足珍貴。本山綠泥沙感強烈,表面質感十分豐富,燒成后砂性質感明顯,具有骨多肉少的觸摸感。獨特的泥料品質,使壺體胎質細膩,泥質柔和,表層砂與粒子若隱若現,顆粒均勻,肌理猶如梨皮,光澤瑩潤,甚得天趣之妙。
紫砂壺作為積淀了文人氣息和內涵的傳統(tǒng)工藝,在器型的設計中往往寄寓了壺藝家的巧思與雅趣。東方藝術的特質是含蓄,牛蓋蓮子壺造型的象征意味,拓展了無限的審美空間。壺里壺外,自蘊諸多深邃的哲理,那是朱劍芹對藝術永不懈怠的追求,凝聚了她對生命的體驗,對藝術的感悟和對師承的虔敬。
以圓為基調的蓮子、掇球、掇只、潘壺四種相似壺型的區(qū)別
紫砂壺的魅力之一在于壺型的千變萬化,同一類壺型不同名家做的樣子也不盡相同,各具特色。一直以來總想收集一些類似的例子,有很長一段時間對蓮子、掇球、掇只、潘壺這幾種壺型分得不是很清楚,最近收集了一些資料,略作整理,拿來與壺友們討論、分享。以下內容是以我認可的觀點來網摘整理的。如有不妥歡迎不同意見者指正。
蓮子、掇球、掇只、潘壺這幾種壺型最早是誰先出現的,有一種說法是最早是蓮子先出現的,早在清代雍正年或更早就已經蓮子壺器形的存在了。原始的蓮子器形,一圓疊一圓,從小到大,一而再再而三,表現中國傳統(tǒng)寓意中的“連生貴子”。現在的蓮子壺型基本上是這樣子的。
而掇只壺,是蓮子演變出來的拉高版本,究竟是先有掇只、還是掇球,實在是無從考究。《宜興縣志》中提到有一把壺,“一壺千金,幾不可得”。千金之壺,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稱得上是壺中之王了。那么,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把紫砂壺呢?這說的就是“大亨掇只壺”了。
再說掇球壺,掇球壺是清中期邵大亨創(chuàng)作并制作的,關于掇球壺的設計理念,我早前在壺海文粹里寫過。掇球壺的做法是需要依靠部件和整體表現出圓的概念。說得俗氣一點,大亨掇球是用圓規(guī)畫出來的器形,很標準的多圓組合。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tǒng)圓壺式,也是最優(yōu)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稱掇球壺。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這種上粗下細復合在一起的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而民國時期的紫砂大師程壽珍又以自己的理解而作了至今仍為廣大壺友喜愛的壽珍款掇球壺。
最后說潘壺,潘壺可以看作是以上幾種壺型的復雜的組合,可高可矮,但一定是圓,清代的潘壺沒有大品,是為了銷往南方地區(qū)沖泡功夫茶而設計的實用器。圓潤,好把玩,倒茶方便。從高潘壺的整體器形上看,仔細看會感覺很像掇只壺的“倒立”版本。 以下是現在常見的潘壺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