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紫砂泥料 紫砂泥料的好壞與鑒別(2)

  宜興紫砂泥料及歷史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此句詩道出了宜興紫砂的珍貴之處。據(jù)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創(chuàng)始》記載:金沙寺(宜興湖父鎮(zhèn)西南,為唐相陸希聲山房)僧搏紫砂細土,搜筑為胎,規(guī)而圓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蓋、底,作成壺具。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又據(jù)《宜興縣志》記載:明正德間,有制壺名師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穎精巧,溫雅天然,質(zhì)薄而堅。負有盛名,所制"樹癭砂壺"為世間珍寶,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這兩則記載說明了宜興的紫砂創(chuàng)始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宜興丁山是中國最早的紫砂陶器的發(fā)源地。

  紫砂礦主要分布在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zhèn)的黃龍山,任墅西香山附近和伏東一帶,雖然全國其他地方也有紫砂礦產(chǎn),但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宜興丁山的紫砂礦是最適合做茶壺的。三十年前,日本的陶瓷專家特意根據(jù)紫砂的成分人工配制了紫砂礦,但讓他們很失望,做出來的紫砂始終達不到宜興紫砂的效果。

  紫砂泥屬于粉砂質(zhì)沉積巖,以硅、鋁、鐵為主。主要分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原礦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原礦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并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后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云母屑及鐵質(zhì)等。

  綠泥是龍骨與黑墩頭之間的一層礦泥,有"泥中泥"的稱號。其含鐵量較少,且以Fe離子為主,原礦呈暗綠色,燒成后呈黃色。其石英含量高,顏色淺,礦物有油脂一樣的光澤。綠泥產(chǎn)量很少,泥質(zhì)較嫩,一般只用來做裝飾泥料,很少單獨用來做茶壺的。

  紅泥是位于嫩泥和礦層底部,周高的《陽羨茗壺系》記載:"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朱砂色。"因其含鐵量極為豐富,燒成之后呈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紅等色。

  朱泥不過是制壺陶手,為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約80目到140目細孔的泥料,制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朱泥的土質(zhì)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后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紫砂泥必須含有少量的云母(銀星閃點),偶爾也會出現(xiàn)黑色斑點,黑色斑點是Fe或Mn等金屬化合物的聚合不熔物,不出現(xiàn)這些特征反而說明此種原料不是手工磨制或正常機制的,由于沉積巖中常含有化石,以CoCO3為主的化石在高溫燒成中變成了熟石灰,沖泡中吸水膨脹,產(chǎn)生了所謂的"灰爆"即茶壺表面的瑕疵點。

  在紫砂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對紫砂陶器有杰出貢獻的藝人,使他們把紫砂融入中國茶文化。沒有茶文化,就不會有紫砂的今天。離開茶文化,就不可能有紫砂的發(fā)展。造型干練別致,線條剛勁流暢,比例確切恰當,色澤純樸古雅,經(jīng)藝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金石、書畫、鐫刻于一體,使紫砂壺成為具有高度藝術(shù)價值的實用器皿。

  紫砂壺區(qū)別于所有的陶土壺,只有具有雙重氣孔特性的泥土,才能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紫砂。這也是為什么全國各地那么的紫砂礦中,也只有宜興丁山的紫砂才是最適合做茶壺的。

相關(guān)閱讀推薦:
紫砂壺 紫砂泥料 紫砂泥料的鑒別  史上全明星資料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紫砂壺被很多人喜歡,然而在選購時卻也有著很大的學問。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chǔ)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chǔ)紫砂壺深受大眾喜愛,我們外行人只能看看其外在的一些花紋。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講收藏紫砂壺當做一種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