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是人們十分喜歡的茶道用具,相信大家對于紫砂壺知識都有一些的了解,那么大家對于紫砂壺制作了解多少呢?大家知道紫砂壺制作工藝有哪些嗎?紫砂壺燒制過程是什么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紫砂壺,告訴大家紫砂壺的制作工藝有哪些。
紫砂壺制作
將開采出來的紫砂礦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經(jīng)過下雨吸水、太陽暴曬,反復多次,大約經(jīng)過一年左右,就可以進行碾磨。而經(jīng)過石磨碾磨后,紫砂泥要在水中浸泡半年左右,讓紫砂顆粒繼續(xù)吸水,之后晾干,再通過細篩篩選,選取最適合制壺的泥粉。
紫砂泥和水后,用木槌反復捶打成扁平狀,厚度在3厘米左右,打平后就把紫砂泥餅對折后再次捶打,就像打年糕一樣。一氣呵成地捶打了50多次后,紫砂泥層與層之間的空氣被全部擠干凈,透出微微的白色,并且發(fā)亮,紫砂泥就捶打完成了。
成型后的紫砂泥就可以用來做紫砂壺了,一般在夏季3個月、冬季5個月以內(nèi),這些紫砂泥要被用掉。因為時間一長,深藏在紫砂泥里的石墨分子會隨著水分的揮發(fā)而跑到紫砂泥的表面上,形成一點點的黑點,這樣會對紫砂制品的表面產(chǎn)生影響。
紫砂泥浸泡、和水捶打中涉及的水,都是“無根水”。所謂“無根水”就是雨水,因為如果用自來水來和泥的話,在燒制過程中,自來水中的凈化劑成分容易隨著水分的揮發(fā)而在泥料的表面形成一層鹽析,使得成品色澤變雜。為此,壺藝師們會用可以盛水的器具或大塊塑料袋,每逢下雨天,就用來積攢雨水。按照這樣的傳統(tǒng)方法,從紫砂礦到成品紫砂泥,費時良久。
宜興紫砂壺的制作方法
宜興紫砂壺既是一種功能性的實用品,又是可以玩、欣賞的藝術(shù)品。所以深受壺藝愛好者和藏家們的喜愛,那么如此受人追捧和青睞的紫砂壺又是怎樣制作的呢?成型方法又有哪些?
一、紫砂壺的成型方法
紫砂壺的成形方法有許多,比如:有手工(打身筒)、半手工(模具)、注漿、旋坯和印坯等幾種。其中手工成型是傳統(tǒng)的制作方法。而制作技藝的關(guān)鍵則是脫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謂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針、刀具及用這些材質(zhì)制作的其它專用工具,對已接上頸、腳、嘴、把手的壺口、身、蓋的表面、和壺內(nèi),進行精細的括平、修整、拉槳,這是紫砂壺成為工藝品的關(guān)鍵之一。
二、精加工的作用
因為紫砂壺的原料是紫砂泥,紫砂泥的顆粒大小不一,成型時坯體表面呈現(xiàn)高低不平,在精加工過程中,用上述工具將坯體整平,并把隆起的顆粒向下擠壓,使坯面平整光潤。這時坯體外表形成一層較細致的表皮層,這層表皮,是一層細膩的泥漿(燒成后就是結(jié)晶體)而內(nèi)壁面雖在打拍泥片時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顆粒之間相對疏松,燒成后制品表面成梨皮狀,而疏松的內(nèi)部呈現(xiàn)一定的氣孔率。
三、紫砂壺造型別致多樣
為不使它淪為一般的釉陶,以及歷史原因,它的表面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達到“脫手則光能照面,出冶則資比凝銅”的工藝效果,必須把坯體處理得器形結(jié)構(gòu)嚴謹,輪廓飽滿線條分明,筋瓤紋理清晰,達到珠圓玉潤,渾成整體的制作要求,都需經(jīng)過成型精加工來求得。同時,精加工也是提高坯體粘度的重要手段。
例如大型圓條壺,壺口壺蓋各有24條筋瓤對稱。由于加工精細,燒成后壺蓋任意調(diào)換方位,都能與壺口相吻。工藝水平高的紫砂壺,口蓋準縫嚴密,二者之間的空隙(或稱位移公差)一般都在0.5mm-0.8mm以內(nèi),是其它任何陶瓷壺茶具所無法比擬的,瓷器茶壺位移公差在1~3mm甚至更大。由於紫砂壺精度高,減少了混有黃曲霉等霉菌的空氣流向壺內(nèi)的渠道,成為紫砂壺泡茶不易發(fā)餿變質(zhì)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