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紫砂壺款識 歷代紫砂壺款識特點及辨別(4)

  紫砂壺歷代款識特點

  清末苦窳生(何心舟)制曼生十八式黃泥壺170×65mm 臺灣收藏家藏品紫砂壺在燒制過程中,制壺人在壺上鐫刻或鈐印的文字、符號、圖案,我們稱之為紫砂壺的印鑒款識,它便于鑒賞識別名人名作。

  紫砂壺的款識與其它陶瓷制品的款識不盡相同,而獨具特色。一把不具款識的壺,看上去使人感到很不完整,價值不高;雖具款識,但款識不美,也會使人感到這把壺欠缺文化內(nèi)涵。歷代制壺高手陶藝名家對印鈐款十分講究,它涉及到制作者的文化藝術素養(yǎng),就像繪畫領域內(nèi)的“畫外功夫”一樣,我們把它稱為“壺外功夫”,是壺藝的組成部分??v觀紫砂壺款識的發(fā)展歷程,它既與紫砂陶的演變緊密相連,又與當時的書法篆刻同步發(fā)展。大體經(jīng)歷了由毛筆題寫、竹刀刻劃到用印章鈐印的工藝演變過程。

  從傳世的歷代紫砂名壺看,見諸于實物的最早是明代萬歷年間時大彬所制的“時壺”。“供春壺”是沒有款識的,鈐有“供春”二字的壺,皆歷代紫砂藝人所仿制。明代四名家董翰、趙梁、袁錫、時朋目前皆無實物資證。李茂林史載以原書號記自己的作品。

  明代流行刀刻款識,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說:“鐫壺款識,即時大彬初倩能書者落墨,用竹刀畫之,或以印記,后竟運刀成字,書法閑雅,在黃庭樂毅帖間,人不能仿,鑒賞家用以為別。”意思是說,時大彬請人用毛筆預先題寫在紫砂胚體上,在紫砂壺將干未干時,自己用竹刀在胚體上依毛筆的提頓轉折逐筆刻劃。其后熟練,竟自行以刀代筆,不再請人落墨,賦予款識以個人風格,以致別人無法仿效,并因而成為歷代鑒賞家鑒定“時壺”的重要依據(jù)。

  從傳世紫砂器上觀察,明代紫砂藝人中除時大彬外,尚有李仲芳、徐友泉、陳信卿、沈子澈、項圣思等一批壺藝名家刻劃署款。以刀刻署款必須有一定的書法基礎和較高的悟性,而一般工匠很難達到,當時宜興紫砂藝人中有一部分人自己寫不了字,只得請人落墨鐫款,于是就有“工鐫壺款”的專門人才,如明代的陳辰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請他鐫壺款的人很多。

相關閱讀推薦:
紫砂壺 紫砂壺款識 紫砂壺款識的特點  史上全明星資料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紫砂壺被很多人喜歡,然而在選購時卻也有著很大的學問。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紫砂壺深受大眾喜愛,我們外行人只能看看其外在的一些花紋。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講收藏紫砂壺當做一種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