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印章款識優(yōu)劣辨別
紫砂款識是指用鈐印蓋或用刀鐫刻在紫砂陶器的底部、蓋內、把下等處制作者或定制者、監(jiān)制者的印記。
明代正德年間,制壺大師供春所作的“樹癭壺”(宜興儲南強原藏,現藏北京歷史博物館)是現存唯一的供春傳器。有“供春”二字作鐵線篆鐫于把內壺身,這就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紫砂款識。
紫砂款識與古印陶是一脈相承的,它是古印陶的延續(xù)。
印陶所指,是古代人們用璽印在陶器未燒成前蓋壓后留下的印樣。借以表明器主姓氏或作器者姓名,也有表達地名、官職以及紀年的。也可以說印陶是璽印的副產品。用于蓋壓陶器的璽印往往是專門性的,不盡與其它用途的璽印完全相同。印陶大量是東周遺物,秦漢、魏晉、唐宋均有發(fā)展。它應該屬于篆刻(冶印)藝術的范疇。
我們今天能見到的紫砂款識與古印陶有不少相似之處,與古封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紫砂款識先是鐫刻,再發(fā)展到用鈐印鈐蓋,這個過程的形成是有各種因素的,有以下幾點:
1、鐫刻麻煩,璽印方便,一鈐即可,尤其適用少批量的生產,鐫刻者須善書。
2、鐫刻字樣不能一致,璽印鈐蓋不易仿冒。
3、璽印鈐蓋留下的印記也是一種“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