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壺口的工藝玄機
關(guān)于紫砂壺的壺口,歷史上有兩段著名的說法。
頭一個說法是,時大彬做的菱花小壺,隨手盒蓋,可以把整個壺都提起來。
第二個說法是,邵大亨做的掇子壺,蓋的子口與壺口間不容毫發(fā),傾水九十度時還不會脫落壺蓋。
第一個說法并不真實,因為只是那一把壺或許偶爾的一次提起還是每次都可以提起?是有茶水還是沒有茶水時提起?是用完刷干凈能提起還是放一段時間后隨意都可以提起?都不得而知了。也有人猜測是因為壺口與蓋配合不好,出現(xiàn)了索蓋的現(xiàn)象,是毛病不少高超。
第二個說法很真實,我的不少壺其實都是在壺口語蓋之間塞不進(jìn)一根頭發(fā)。另外當(dāng)壺蓋子口外邊緣面與蓋的中心軸線是平行時,就不會在傾注茶湯時脫落。不管是歷史傳器還是現(xiàn)在的紫砂壺其實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問題是過去的壺,壺口不是在燒結(jié)一次后再修整,這可以從壺口沒有磨削痕跡判斷出來。壺扣斷面和內(nèi)側(cè)面看起來與壺身一樣的光潔平整。做到這樣,完全是依賴于做壺人對泥性的把握。
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壺幾乎都是二次燒成。燒第一次后,要修正壺蓋和壺口,然后再燒一次。這樣做沒有什么不妥,就是感覺手工藝的味道與歷史傳器有些許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