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胃痛
當前位置:江蘇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養(yǎng)生百科 > 中醫(yī)內(nèi)科學
很多脾胃不適的人都會出現(xiàn)胃痛的現(xiàn)象,這種疾病發(fā)作起來會有脹痛、隱痛、刺痛、灼痛、悶痛、絞痛癥狀。胃痛也是一種常見的脾胃腸疾病。生活中怎么預防治療這類疾病呢?今天我們就走進三九課堂一起了解下吧!
胃痛是由于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yǎng),不通則痛導致的以上腹胃脘部發(fā)生疼痛為主癥的一種脾胃腸病證。胃痛,又稱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腸病證中為多見,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中藥治療效果頗佳。
古典醫(yī)籍中對本病的論述始見于《內(nèi)經(jīng)》。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謂:“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痛,食飲不下。”《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也說:“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胃脘當心而痛。”說明胃痛與木氣偏勝,肝胃失和有關?!端貑?,舉痛論篇》還闡發(fā)了寒邪入侵,引起氣血壅滯不通而作胃痛的機理。《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逼渲械摹靶闹刑邸?,即是胃痛,此為后世辨治寒熱錯雜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后世醫(yī)家因《內(nèi)經(jīng)》胃脘當心而痛一語,往往將心痛與胃痛混為一談,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種心痛,九種心痛是蟲心痛、注心痛、風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飲心痛、冷心痛、熱心痛、去來心痛。這里所說的心痛,實際上多指胃痛而言?!稘健じ雇撮T》對胃痛的病因作了較全面的論述:九種心痛“名雖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內(nèi)沮七情,或飲啖生冷果實之類,使邪氣搏于正氣,邪正交擊,氣道閉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薄逗蛣┚址健贰短绞セ莘健贰妒備洝返葧杉舜罅酷t(yī)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氣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廣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金元時期,《蘭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門,論其病機,則多系飲食勞倦而致脾胃之虛,又為寒邪所傷導致。論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氣、溫中、理氣、和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謂:“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若病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胃痛亦有屬熱之說,至丹溪而暢明。胃痛與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醫(yī)家的注意,如明代《證治準繩·心痛胃脘痛》中寫道:“或問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與胃各一臟,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處在心下,故有當心而痛之名,豈胃脘痛即心痛哉?”《醫(yī)學正傳,胃脘痛》更進一步指出前人以胃痛為心痛之非:“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心也?!睆亩鴮刹∵M行了較為明確的區(qū)分。
一、病因病機
胃痛的病因主要為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遂,脾胃虛弱等。
1.寒邪客胃寒屬陰邪,其性凝滯收引。胃脘上部以口與外界相通,氣候寒冷,寒邪由口吸人,或脘腹受涼,寒邪直中,內(nèi)客于胃,或服藥苦寒太過,或寒食傷中,致使寒凝氣滯,胃氣失和,胃氣阻滯,不通則痛。正如《素問,舉痛論篇》所說:“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p>
2.飲食傷胃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以和降為順,故胃痛的發(fā)生與飲食不節(jié)關系為密切。若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損傷脾胃,飲食停滯,致使胃氣失和,胃中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或五味過極,辛辣無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飲酒如漿,則傷脾礙胃,蘊濕生熱,阻滯氣機,以致胃氣阻滯,不通則痛,皆可導致胃痛。故《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薄夺t(yī)學正傳,胃脘痛》曰:“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爝,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p>
3.肝氣犯胃脾胃的受納運化,中焦氣機的升降,有賴于肝之疏泄,《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所說的“土得木而達”即是這個意思。所以病理上就會出現(xiàn)木旺克土,或土虛木乘之變。憂思惱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氣滯,橫逆犯胃,以致胃氣失和,胃氣阻滯,即可發(fā)為胃痛。所以《雜病源流犀燭,胃病源流》謂:“胃痛,邪干胃脘病也?!ǜ螝庀喑藶橛壬酰阅拘员?,且正克也?!备斡羧站茫挚苫鹕鸁?,邪熱犯胃,導致肝胃郁熱而痛。
若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血行瘀滯,又可形成血瘀,兼見瘀血胃痛。膽與肝相表里,皆屬木。膽之通降,有助于脾之運化及胃之和降?!鹅`樞,四時氣》曰:“邪在膽,逆在胃?!比裟懖∈в谑栊?,膽腑通降失常,膽氣不降,逆行犯胃,致胃氣失和,肝膽胃氣機阻滯,也可發(fā)生胃痛。
4.脾胃虛弱脾與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納運化水谷之功。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胃之受納腐熟,賴脾之運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于脾,脾病常累及于胃。若素體不足,或勞倦過度,或飲食所傷,或過服寒涼藥物,或久病脾胃受損,均可引起脾胃虛弱,中焦虛寒,致使胃失溫養(yǎng),發(fā)生胃痛。若是熱病傷陰,或胃熱火郁,灼傷胃陰,或久服香燥理氣之晶,耗傷胃陰,胃失濡養(yǎng),也可引起胃痛。腎為先天之本,陰陽之根,脾胃之陽,全賴腎陽之溫煦;脾胃之陰,全賴腎陰之滋養(yǎng)。若腎陽不足,火不暖土,可致脾陽虛,而成脾腎陽虛,胃失溫養(yǎng)之胃痛;若腎陰虧虛,腎水不能上濟胃陰,可致胃陰虛,而成胃腎陰虛。胃失濡養(yǎng)之胃痛。
此外,若氣滯日久,血行瘀滯,或久痛人絡,胃絡受阻,或胃出血后,離經(jīng)之血未除,以致瘀血內(nèi)停,胃絡阻滯不通,均可引起瘀血胃痛?!杜R證指南醫(yī)案·胃脘痛》早已有關于這種病機的論述:“胃痛久而屢發(fā),必有凝痰聚瘀。”若脾陽不足,失于健運,濕邪內(nèi)生,聚濕成痰成飲,蓄留胃脘,又可致痰飲胃痛。
本病病因,初則多由外邪、飲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單一,病機也單純,常見寒邪客胃、飲食停滯、肝氣犯胃、肝胃郁熱、脾胃濕熱等證候,表現(xiàn)為實證;久則常見由實轉虛,如寒邪日久損傷脾陽,熱邪日久耗傷胃陰,多見脾胃虛寒、胃陰不足等證候,則屬虛證。因?qū)嵵绿?,或因虛致實,皆可形成虛實并見證,如胃熱兼有陰虛,脾胃陽虛兼見內(nèi)寒,以及兼夾瘀、食、氣滯、痰飲等。本病的病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也與膽腎有關。基本病機為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yǎng),不通則痛。
二、臨床表現(xiàn)
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處,俗稱心窩部。其疼痛的性質(zhì)表現(xiàn)為脹痛、隱痛、刺痛、灼痛、悶痛、絞痛等,常因病因病機的不同而異,其中尤以脹痛、隱痛、刺痛常見??捎袎和矗粗渫椿蛟龌驕p,但無反跳痛。其痛有呈持續(xù)性者,也有時作時止者。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飲食失節(jié),情志不舒,勞累等誘因而發(fā)作或加重。本病證常伴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吞酸嘈雜等癥狀。
三、診斷
1.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壓痛。
2.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悶脹滿,惡心嘔吐,吞酸嘈雜等胃氣失和的癥狀。
3.發(fā)病常由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勞累,受寒等誘因引起。
4.上消化道X線鋇餐透視、纖維胃鏡及病理組織學等檢查,查見胃、十二指腸粘膜炎癥、潰瘍等病變,有助于診斷。
四、鑒別診斷
1.痞滿胃痛與痞滿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脹滿,痞滿時有隱痛,應加以鑒別。胃痛以疼痛為主,痞滿以痞塞滿悶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壓痛,痞滿者則無壓痛。
2.心痛胃處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醫(yī)學正傳·胃脘痛》謂:“胃之上口,名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薄蹲C治準繩·心痛胃脘痛》所說:“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為心痛者亦多?!毙呐c胃的位置很近,胃痛可影響及心,表現(xiàn)為連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現(xiàn)胃痛的表現(xiàn),故應高度警惕,防止胃痛與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痛與真心痛之間發(fā)生混淆。胃痛多發(fā)生于青壯年,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對較低,疼痛性質(zhì)多為脹痛、隱痛,痛勢一般不劇,其痛與飲食關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噯氣,惡心嘔吐等胃腸病癥狀,纖維胃鏡及病理組織學等胃的檢查異常;心痛多發(fā)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對較高,疼痛性質(zhì)多為刺痛、絞痛,有時劇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陰循行部位,痛勢較急,飲食方面一般只與飲酒飽食關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氣,汗出,脈結代等心臟病癥狀,心電圖等心臟檢查異常。
3.脅痛肝氣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撐連脅而痛,膽病的疼痛有時發(fā)生在心窩部附近,胃痛與脅痛有時也易混淆,應予鑒別。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惡心噯氣,吞酸嘈雜等胃失和降的癥狀,纖維胃鏡等檢查多有胃的病變;而脅痛部位在上腹兩側脅肋部,常伴惡心,口苦等肝膽病癥狀,B超等實驗室檢查多可查見肝膽疾病。
4.腹痛胃處腹中,與腸相連,從大范圍看腹痛與胃痛均為腹部的疼痛,胃痛常伴腹痛的癥狀,腹痛亦常伴胃痛的癥狀,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胃痛需與腹痛相鑒別。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對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對較低。胃痛常伴脘悶,噯氣,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氣上逆之癥;而腹痛常伴有腹脹,矢氣,大便性狀改變等腹疾癥狀。相關部位的X線檢查、纖維胃鏡或腸鏡檢查、B超檢查等有助于鑒別診斷。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寒熱寒證胃痛多見胃脘冷痛,因飲冷受寒而發(fā)作或加重,得熱則痛減,遇寒則痛增,伴有面色茵白,口和不渴,舌淡,苔白等癥;熱證胃痛多見胃脘灼熱疼痛,進食辛辣燥熱食物易于誘發(fā)或加重,喜冷惡熱,胃脘得涼則舒,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結,舌紅,苔黃少津,脈數(shù)等癥。
2.辨虛實虛證胃痛多見于久病體虛者,其胃痛隱隱,痛勢徐緩而無定處,或摸之莫得其所,時作時止,痛而不脹或脹而時減,饑餓或過勞時易誘發(fā)疼痛或致疼痛加重,揉按或得食則疼痛減輕,伴有食少乏力,脈虛等癥;實證胃痛多見于新病體壯者,其胃痛兼脹,表現(xiàn)脹痛、刺痛,痛勢急劇而拒按,痛有定處,食后痛甚,伴有大便秘結,脈實等癥。
3.辨氣血初痛在氣,久痛在血。胃痛且脹,以脹為主,痛無定處,時痛時止,常由情志不舒引起,伴胸脘痞滿,喜嘆息,得噯氣或矢氣則痛減者,多屬氣分;胃痛久延不愈,其痛如刺如錐,持續(xù)不解,痛有定處,痛而拒按,伴食后痛增,舌質(zhì)紫暗,舌下脈絡紫暗迂曲者,多屬血分。
治療原則
胃痛的治療,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基本原則。旨在疏通氣機,恢復胃腑和順通降之性,通則不痛,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胃痛屬實者,治以祛邪為主,根據(jù)寒凝、食停、氣滯、郁熱、血瘀、濕熱之不同,分別用溫胃散寒、消食導滯、疏肝理氣、泄熱和胃、活血化瘀、清熱化濕諸法;屬虛者,治以扶正為主,根據(jù)虛寒、陰虛之異,分別用溫中益氣、養(yǎng)陰益胃之法。虛實并見者,則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分證論治
寒邪客胃
癥狀:胃痛暴作,甚則拘急作痛,得熱痛減,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方藥:良附丸。
良附丸是治療寒邪客胃,寒凝氣滯的基礎方。方中高良姜溫胃散寒,香附行氣止痛。若寒重,或胃脘突然拘急掣痛拒按,甚則隆起如拳狀者,可加吳茱萸、干姜、丁香、桂枝;氣滯重者,可加木香、陳皮;若郁久化熱,寒熱錯雜者,可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寒熱并調(diào);若見寒熱身痛等表寒證者,可加紫蘇、生姜,或加香蘇散疏風散寒,行氣止痛;若兼見胸脘痞悶不食,噯氣嘔吐等寒夾食滯癥狀者,可加枳殼、神曲、雞內(nèi)金、半夏以消食導滯,溫胃降逆;若胃寒較輕者,可局部溫熨,或服生姜紅糖湯即可散寒止痛。
飲食停滯
癥狀:暴飲暴食后,胃脘疼痛,脹滿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減,不思飲食或厭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方藥:保和丸。
本方用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導滯,健胃下氣;半夏、陳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濕理氣;連翹散結清熱,共奏消食導滯和胃之功。本方為治療飲食停滯的通用方,均可加入谷芽、麥芽、隔山消、雞內(nèi)金等味。若脘腹脹甚者,可加枳實、厚樸、檳榔行氣消滯;若食積化熱者,可加黃芩、黃連清熱瀉火;若大便秘結,可合用小承氣湯;若胃痛急劇而拒按,大便秘結,苔黃燥者,為食積化熱成燥,可合用大承氣湯通腑泄熱,蕩積導滯。
肝氣犯胃
癥狀: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得噯氣、矢氣則舒,遇煩惱郁怒則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為疏肝理氣之要方。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陳皮、枳殼、甘草理氣和中,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效。若脹重可加青皮、郁金、木香助理氣解郁之功;若痛甚者,可加川棟子、延胡索理氣止痛;噯氣頻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亦可用沉香降氣散降氣解郁。
肝胃郁熱
癥狀: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喜冷惡熱,得涼則舒,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舌紅少苔,脈弦數(shù)。
治法:疏肝理氣,泄熱和中。
方藥: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
方中柴胡、當歸、白芍、薄荷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梔子清肝泄熱,白術、茯苓、甘草、生姜和中健胃。左金丸中黃連清泄胃火,吳茱萸辛散肝郁,以補原方之未備。若為火邪已傷胃陰,可加麥冬、石斛。肝體陰而用陽,陰常不足,陽常有余,郁久化熱,易傷肝陰,此時選藥應遠剛用柔,慎用過分香燥之晶,宜選用白芍、香櫞、佛手等理氣而不傷陰的解郁止痛藥,也可與金鈴子、郁金等偏涼性的理氣藥,或與白芍、甘草等柔肝之晶配合應用。若火熱內(nèi)盛,灼傷胃絡,而見吐血,并出現(xiàn)脘腹灼痛痞滿,心煩便秘,面赤舌紅,脈弦數(shù)有力等癥者,可用《金匱要略》瀉心湯,苦寒泄熱,直折其火。
瘀血停滯
癥狀:胃脘疼痛,痛如針刺刀割,痛有定處,按之痛甚,食后加劇,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失笑散合丹參飲。
方中五靈脂、蒲黃、丹參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氣和胃。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粉、三棱、莪術,并可加理氣之品,如枳殼,木香、郁金;若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時,當辨寒熱虛實,參考血證有關內(nèi)容辨證論治。脾胃濕熱
癥狀:胃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惡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治法: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方藥:清中湯。
方中黃連、梔子清熱化濕,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濕,陳皮、甘草理氣和胃。熱盛便秘者,加銀花、蒲公英、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加厚樸、大腹皮。若寒熱互結,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胃陰虧虛
癥狀:胃脘隱隱灼痛,似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飲,消瘦乏力,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或光剝無苔,脈細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益胃,和中止痛。
方藥: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
方中沙參、麥冬、生地、玉竹養(yǎng)陰益胃,芍藥、甘草和中緩急止痛。若胃陰虧損較甚者,可酌加干石斛;若兼飲食停滯,可加神曲、山楂等消食和胃;若痛甚者可加香櫞、佛手;若脘腹灼痛,嘈雜反酸,可加左金丸;若胃熱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母、蘆根清胃泄熱,或用清胃散;若日久肝腎陰虛,可加山茱萸、玄參滋補肝腎;若日久胃陰虛難復,可加烏梅、山楂肉、木瓜等酸甘化陰。
脾胃虛寒
癥狀: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后疼痛發(fā)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藥:黃芪建中湯。
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小建中湯溫脾散寒,和中緩急止痛。泛吐清水較重者,可加干姜、吳茱萸、半夏、茯苓等溫胃化飲;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湯,或大建中湯溫中散寒;若脾虛濕盛者,可合二陳湯;若兼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形寒肢冷等腎陽虛證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腎氣丸、右歸丸之類助腎陽以溫脾和胃。
六、轉歸預后
病之初多屬實證,表現(xiàn)為寒凝、食積、氣滯之候;病情發(fā)展,寒邪郁久化熱,或食積日久,蘊生濕熱,或氣郁日久化火,氣滯而致血瘀,可出現(xiàn)寒熱互結等復雜證候;且日久耗傷正氣,則可由實轉虛,而轉為陽虛、陰虛,或轉為虛勞之證。某些病例尚可因氣滯血瘀,瘀久生痰,痰瘀互結,內(nèi)生積塊;或因血熱妄行,久瘀傷絡,或脾不統(tǒng)血,引起吐血、便血等,皆屬胃痛的常見轉歸。胃痛預后一般較好,實證治療較易,邪氣去則胃氣安;虛實并見者則治療難度較大,且經(jīng)常反復發(fā)作。若影響進食,化源不足,則正氣日衰,形體消瘦。若伴有吐血、便血,量大難止,兼見大汗淋漓,四肢不溫,脈微欲絕者,為氣隨血脫的危急之候,如不及時救治,亦可危及生命。
七、預防與調(diào)攝
對胃脘痛患者,要重視生活調(diào)攝,尤其是飲食與精神方面的調(diào)攝。飲食以少食多餐,營養(yǎng)豐富,清淡易消化為原則,不宜飲酒及過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飲食,暴飲暴食,或饑飽無常;應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憂思惱怒及情緒緊張;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勞累,病情較重時,需適當休息,這樣可減輕胃痛和減少胃痛發(fā)作,進而達到預防胃痛的目的。
結語: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相信大家都對胃痛有了一定認識了吧,隨著現(xiàn)在生活節(jié)奏步伐的加快,很多人都忽視自己的健康問題,不注重飲食習慣,甚是不當回事。生命是革命的本錢,平時的預防工作時必不可少的哦,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護好自己的胃。
養(yǎng)生加油站 |
- 養(yǎng)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