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淋證

  淋證是一種常見病,主要因飲食勞倦、濕熱侵襲而致,以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司為主要病機。目前中醫(yī)學治療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今天我們就來具體了解淋證的相關知識,學習日常生活中的護理方法。

  淋證是指因飲食勞倦、濕熱侵襲而致的以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司為主要病機,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

  淋淋之名稱,始見于《內(nèi)經(jīng)》,《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稱為“淋悶”,并有“甚則淋”,“其病淋”等的記載?!督饏T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稱“淋秘”,該篇并指出淋秘為“熱在下焦”?!督饏T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描述了淋證的癥狀:“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彼宕吨T病源候論·淋病諸候》對本病的病機作了詳細的論述,并將本病的病位及發(fā)病機理作了高度明確的概括:“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

  巢氏這種以腎虛為本,以膀胱熱為標的病機理論,已為后世所宗。金元時期《丹溪心法·淋》強調(diào)淋證主要由熱邪所致:“淋有五,皆屬乎熱”。明代《景岳全書·淋濁》在認同“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的同時,提出“久服寒涼”,“淋久不止”有“中氣下陷和命門不固之證”,并提出治療時“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溫補命門”,對淋證病因病機的認識更為全面,治療方法也較為完善。歷代醫(yī)家對淋證的分類進行了探索,《中藏經(jīng)》首先將淋證分為冷、熱、氣、勞、膏、砂、虛、實八種,為淋證臨床分類的雛形?!吨T病源候論·淋病諸候》把淋證分為石、勞、氣、血、膏、寒、熱七種,而以“諸淋”統(tǒng)之?!秱浼鼻Ы鹨健ち荛]》提出“五淋”之名,《外臺秘要·淋并大小便難病》具體指出五淋的內(nèi)容:“《集驗》論五淋者,石淋、氣淋、膏淋、勞淋、熱淋也。”現(xiàn)代臨床仍沿用五淋之名,但有以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勞淋為五淋者,亦有以熱淋、石淋、血淋、膏淋、勞淋為五淋者。按臨床實際,熱淋、氣淋均屬常見,故本節(jié)擬分為熱淋、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勞淋六淋進行論治。

  西醫(yī)學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結石、泌尿系腫瘤、乳糜尿等,當臨床表現(xiàn)為淋證時,可參考本節(jié)內(nèi)容辨證論治。

  一、病因病機

  1.膀胱濕熱多食辛熱肥甘之品,或嗜酒過度,釀成濕熱,下注膀胱,或下陰不潔,濕熱穢濁毒邪侵入膀胱,釀成濕熱,或肝膽濕熱下注皆可使?jié)駸崽N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發(fā)為熱淋;若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血隨尿出,則發(fā)為血淋;若濕熱久蘊,煎熬尿液,日積月累,結成砂石,則發(fā)為石淋;若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不能分清別濁,脂液隨小便而出,則發(fā)為膏淋。

  2.肝郁氣滯惱怒傷肝,肝失疏泄,或氣滯不會,郁于下焦,致肝氣郁結,膀胱氣化不利,發(fā)為氣淋。

  3.脾腎虧虛久淋不愈,濕熱耗傷正氣,或勞累過度,房室不節(jié),或年老,久病,體弱,皆可致脾腎虧虛。脾虛而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則發(fā)為氣淋;若腎虛而下元不固,腎失固攝,不能制約脂液,脂液下注,隨尿而出,則發(fā)為膏淋;若腎虛而陰虛火旺,火熱灼傷脈絡,血隨尿出,則發(fā)為血淋;病久傷正,遇勞即發(fā)者,則為勞淋。

  “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绷茏C的病位在腎與膀胱,且與肝脾有關。其病機主要是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司。腎與膀胱相表里,腎氣的盛衰,直接影響膀胱的氣化與開合。淋證日久不愈,熱傷陰,濕傷陽,易致腎虛;腎虛日久,濕熱穢濁邪毒容易侵入膀胱,引起淋證的反復發(fā)作。因此,腎虛與膀胱濕熱在淋證的發(fā)生、發(fā)展及病機轉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淋證有虛有實,初病多實,久病多虛,初病體弱及久病患者,亦可虛實并見。實證多在膀胱和肝,虛證多在腎和脾。

  二、臨床表現(xiàn)

  淋證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基本特征。其起病或急或緩,其病程或長或短,長者久淋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fā)。小便頻急者每日小便可達數(shù)十次,而每次尿量較少,或伴有發(fā)熱,小便熱赤;或小便排出砂石,排尿時尿流中斷,腰腹絞痛難忍;或尿中帶血或夾有血塊;或小便渾濁如米泔或滑膩如脂膏,種種不一。病久或反復發(fā)作后,常伴有低熱,腰痛,小腹墜脹,疲勞等癥。

  三、診斷

  1.具有淋證的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基本臨床特征。尚可有各種淋證各自的特征。

  2.病久或反復發(fā)作后,常伴有低熱,腰痛,小腹墜脹,疲勞等癥。

  3.多見于已婚女性,每因勞累過度,情志變化,感受外邪而誘發(fā)。

  4.結合有關檢查,如尿常規(guī)、尿細菌培養(yǎng)、X線腹部攝片、腎盂造影、雙腎及膀胱B超、膀胱鏡等,可明確診斷。

  四、鑒別診斷

  1.癃閉癃閉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點滴而出,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臨床特征。淋證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特征。其中小便短澀量少,排尿困難與癃閉相似,但癃閉排尿時不痛,每日小便總量遠遠低于正常,甚至無尿排出;而淋證排尿時疼痛,每日小便總量基本正常。

  2.尿血血淋和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紅赤,甚至尿出純血等癥狀。其鑒別的要點是有無尿痛。尿血多無疼痛之感,雖亦間有輕微的脹痛或熱痛,但終不若血淋的小便滴瀝而疼痛難忍?!兜は姆āち堋吩唬骸巴凑邽檠?,不痛者為尿血?!惫室话銓⑼凑叻Q為血淋,不痛者稱為尿血。

  3.尿濁淋證的小便渾濁需與尿濁相鑒別。尿濁雖然小便渾濁,白如泔漿,與膏淋相似,但排尿時尿出自如,無疼痛滯澀感,與淋證不同。以有無疼痛為鑒別要點。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明淋證類別由于每種淋證都有不同的病機,其演變規(guī)律和治法也不盡相同,在此需要辨明淋證類別。辨識的要點是每種淋證的各自特征。起病急,癥見發(fā)熱,小便熱赤,尿時熱痛,小便頻急癥狀明顯,每日小便可達數(shù)十次,每次尿量少者為熱淋;小便排出砂石,或尿道中積有砂石,致排尿時尿流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或砂石阻塞于輸尿管或腎盂中,常致腰腹絞痛難忍者為石淋;小腹脹滿明顯,小便艱澀疼痛,尿后余瀝不盡者為氣淋;尿中帶血或夾有血塊,并有尿路疼痛者為血淋;淋證而見小便渾濁如米泔或滑膩如脂膏者為膏淋;久淋,小便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fā)者為勞淋。

  2.辨虛實在區(qū)別各種不同淋證的基礎上,還需辨識證候的虛實。一般而言,初起或在急性發(fā)作階段,因膀胱濕熱、砂石結聚、氣滯不利所致,尿路疼痛較甚者,多為實證;淋久不愈,尿路疼痛輕微,見有腎氣不足,脾氣虛弱之證,遇勞即發(fā)者,多屬虛證。氣淋、血淋、膏淋皆有虛、實及虛實并見之證,石淋日久,傷及正氣,陰血虧耗,亦可表現(xiàn)為正虛邪實并見之證。

  3.辨標本緩急各種淋證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也可以同時并存,所以辨證上應區(qū)別標本緩急。一般是本著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病因為本,證候為標;舊病為本,新病為標等標本關系進行分析判斷。以勞淋轉為熱淋為例,從邪與正的關系看,勞淋正虛是本,熱淋邪實為標;從病因與證候的關系看,熱淋的濕熱蘊結膀胱為本,而熱淋的證候為標,根據(jù)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當以治熱淋為急務,從而確立清熱通淋利尿的治法,先用相應的方藥,待濕熱漸清,轉以扶正為主。同樣在石淋并發(fā)熱淋時,則新病熱淋為標,舊病石淋為本,如尿道無阻塞等緊急病情,應先治熱淋,后治石淋,治愈熱淋后,再治石淋。

  治療原則

  實則清利,虛則補益,是治療淋證的基本原則。實證有膀胱濕熱者,治宜清熱利濕;有熱邪灼傷血絡者,治宜涼血止血;有砂石結聚者,治宜通淋排石;有氣滯不利者,治宜利氣疏導。虛證以脾虛為主者,治宜健脾益氣;以腎虛為主者,治宜補虛益腎。所以徐靈胎評《臨證指南醫(yī)案·淋濁》時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當分別,有瘀血積塞住溺管者,宜先通,無瘀積而虛滑者,宜峻補?!?/p>

  淋證的治法,聲有忌汗、忌補之說,如《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說:“淋家不可發(fā)汗”,《丹溪心法·淋》說:“不可用補氣之藥,氣得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盛。”驗之臨床實際,未必都是如此。淋證往往有惡寒發(fā)熱,此并非外邪襲表,而是濕熱熏蒸,邪正相搏所致,發(fā)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證多屬膀胱有熱,陰液常感不足,而辛散發(fā)表,用之不當,不僅不能退熱,反有劫傷營陰之弊。若淋證確由外感誘發(fā),或淋家新感外邪,癥見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適當配合辛涼解表之劑。因淋證為膀胱有熱,陰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熱,故應避免辛溫之品。至于淋證忌補之說,是指實熱之證而言,諸如脾虛中氣下陷,腎虛下元不固,自當運用健脾益氣,補腎固澀等法治之,不屬忌補范圍。

  分證論治

  熱淋

  癥狀:小便頻急短澀,尿道灼熱刺痛,尿色黃赤,少腹拘急脹痛,或有寒熱,口苦,嘔惡,或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方藥:八正散。

  本方的功效是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其中木通、篇蓄、瞿麥、滑石利尿通淋,大黃、山梔、甘草梢清熱解毒。若大便秘結,腹脹者,可重用生大黃,并加枳實以通腑泄熱;若腹?jié)M便溏,則去大黃;若伴見寒熱,口苦,嘔惡者,可合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若濕熱傷陰者,去大黃,加生地、牛膝、白茅根以養(yǎng)陰清熱;若小腹脹滿,加烏藥、川棟子行氣止痛;若熱毒彌漫三焦,人營人血,又當急則治標,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以清熱瀉火解毒;若頭身疼痛,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有表證者,加柴胡、金銀花、連翹等宣透熱邪。

  石淋

  癥狀:尿中時夾砂石,小便艱澀,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絞痛難忍,痛引少腹,連及外陰,尿中帶血,舌紅,苔薄黃。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見面色少華,精神萎頓,少氣乏力,舌淡邊有齒印,脈細而弱;或腰腹隱痛,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帶數(shù)。

  治法:清熱利尿,通淋排石。

  方藥:石韋散。

  方中石韋、冬葵子、瞿麥、滑石、車前子清熱利尿,通淋排石。可加金錢草、海金沙、雞內(nèi)金等以加強排石消堅的作用。若腰腹絞痛者,可加芍藥、甘草以緩急止痛;若見尿中帶血,可加小薊、生地、藕節(jié)以涼血止血;尿中有血條血塊者,加川牛膝、赤芍、血竭以活血祛瘀;若兼有發(fā)熱,可加蒲公英、黃柏、大黃以清熱瀉火。石淋日久,虛實并見,當標本兼治,氣血虧虛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湯;陰液耗傷者,宜六味地黃丸合石韋散;腎陽不足者,宜金匱腎氣丸合石韋散。

  氣淋

  癥狀:實證表現(xiàn)為小便澀痛,淋瀝不宜,小腹脹滿疼痛,苔薄白,脈多沉弦。虛證表現(xiàn)為尿時澀滯,小腹墜脹,尿有余瀝,面白不華,舌質(zhì)淡,脈虛細無力。

  治法:實證宜利氣疏導,虛證宜補中益氣。

  方藥:實證用沉香散,虛證用補中益氣湯。

  沉香散中沉香、橘皮利氣,當歸、白芍柔肝,甘草清熱,石韋、冬葵子、滑石、王不留行利尿通淋。胸悶脅脹者,可加青皮、烏藥、小茴香以疏肝理氣;日久氣滯血瘀者,可加紅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瘀。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以治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之氣淋。若小便澀痛,服補益藥后,反增小腹脹滿,為兼濕熱,可加車前草、白茅根、滑石以清熱利濕;若兼血虛腎虧者,可用八珍湯倍茯苓加杜仲、枸杞、懷牛膝,以益氣養(yǎng)血,脾腎雙補。

  血淋

  癥狀:實證表現(xiàn)為小便熱澀刺痛,尿色深紅,或夾有血塊,疼痛滿急加劇,或見心煩,舌苔黃,脈滑數(shù)。虛證表現(xiàn)為尿色淡紅,尿痛澀滯不明顯,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淡紅,脈細數(shù)。

  治法:實證宜清熱通淋,涼血止血;虛證宜滋陰清熱,補虛止血。

  方藥:實證用小薊飲子,虛證用知柏地黃丸。

  小薊飲子方中小薊、生地、蒲黃、藕節(jié)清熱涼血止血,小薊可重用至30g,生地以生者為宜;木通、淡竹葉通淋利小便,降心火;梔子清三焦之濕熱;滑石利尿通淋;當歸引血歸經(jīng);生甘草梢瀉火而能達莖中以止痛。若熱重出血多者,可加黃芩、白茅根,重用生地;若血多痛甚者,可另服參三七、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知柏地黃丸滋陰清熱以治血淋虛證,亦可加旱蓮草、阿膠、小薊、地榆等以補虛止血。

  膏淋

  癥狀:實證表現(xiàn)為小便渾濁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狀,上有浮油如脂,或夾有凝塊,或混有血液,尿道熱澀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虛證表現(xiàn)為病久不已,反復發(fā)作,淋出如脂,小便澀痛反見減輕,但形體日漸消瘦,頭昏無力,腰酸膝軟,舌淡,苔膩,脈細弱無力。

  治法:實證宜清熱利濕,分清泄?jié)?虛證宜補虛固澀。

  方藥:實證用程氏革蘚分清飲,虛證用膏淋湯。

  程氏革蘚分清飲中萆蘚、菖蒲清利濕濁;黃柏、車前子清熱利濕;白術、茯苓健脾除濕;蓮子心、丹參清心活血通絡,使清濁分,濕熱去,絡脈通,脂液重歸其道。蓮子心宜改用蓮米,可加土茯苓、薺菜以加強清熱利濕,分清泄?jié)嶂?若小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小便夾血者,加小薊、蒲黃、藕節(jié)、白茅根。膏淋湯中黨參、山藥補脾,地黃、芡實滋腎,白芍養(yǎng)陰,龍骨、牡蠣固攝脂液。若脾腎兩虛,中氣下陷,腎失固澀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合七味都氣丸益氣升陷,滋腎固澀。

  勞淋

  癥狀:小便不甚赤澀,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fā),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質(zhì)淡,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腎。

  方藥:無比山藥丸。

  本方有健脾利濕,益腎固澀之功。其中山藥、茯苓、澤瀉健脾利濕,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菟絲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肉蓯蓉、赤石脂益腎固澀。若脾虛氣陷,癥見小腹墜脹,小便點滴而出者,可與補中益氣湯同用,以益氣升陷;若腎陰虧虛,癥見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可與知柏地黃丸同用,以滋陰降火;若腎陽虛衰,癥見面色少華,畏寒怯冷,四肢欠溫,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者,可合右歸丸以溫補腎陽,或用鹿角粉3G,分2次吞月艮。

  六、轉歸預后

  各種淋證之間,在轉歸上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首先是不同淋證之間和某些淋證本身的虛實之間可相互轉化。如實證的熱淋、血淋、氣淋失治誤治,邪傷正氣,可以轉化為虛證的勞淋,反之虛證的勞淋,重感于邪或七情再傷,也可轉化為實證或虛實并見的熱淋、血淋、氣淋。而當濕熱未盡,正氣已傷,處于實證向虛證的移行階段,則表現(xiàn)為虛實并見的證候。又如氣淋、血淋、膏淋等淋證本身,都可由實證向虛證或由虛證向?qū)嵶C轉化。而石淋由實轉虛時,由于砂石未去,則表現(xiàn)為正虛邪實之證。其次是某些淋證間的相互轉化或同時兼見,如熱淋可轉為血淋,血淋也可誘發(fā)熱淋。又如熱淋若熱傷血絡,可兼血淋;在石淋的基礎上,若石動損傷血絡,也可兼見血淋;石淋再感濕熱之邪,又可兼見熱淋;或膏淋并發(fā)熱淋、血淋等。認識淋證的各種轉化關系,對臨床靈活運用辨證淪治,有實際指導意義。淋證久病不愈,可發(fā)展成癃閉和關格。

  淋證的預后,往往與其類型和病情輕重有關,一般說來,淋證初起多較易治愈,但少數(shù)熱淋、血淋有時可發(fā)生濕熱彌漫三焦,熱毒陷入營血,出現(xiàn)高熱、神昏、譫語等重危證候。

  淋證日久不愈或反復發(fā)作,可以轉為勞淋,導致脾腎兩虛,甚至脾腎衰敗,腎虧肝旺,肝風上擾,而出現(xiàn)頭暈肢倦,惡心嘔吐,不思納食,煩躁不安,甚則昏迷抽搐等證候。至于淋證日久,尿血綿綿不止,患者面色憔悴,形體瘦削,或少腹捫及腫塊,此乃氣滯血瘀,進而可導致癥積形成。

  七、預防與調(diào)攝

  增強體質(zhì),防止情志內(nèi)傷,消除各種外邪入侵和濕熱內(nèi)生的有關因素,如忍尿,過食肥甘,縱欲過勞,外陰不潔等,是預防淋證發(fā)病及病情反復的重要方面。注意妊娠及產(chǎn)后衛(wèi)生,對防止子淋、產(chǎn)后淋的發(fā)生有重要意義。積極治療消渴、癆瘵等疾患,避免不必要的導尿及泌尿道器械操作,也可減少本病證的發(fā)生。淋證應多喝水,飲食宜清淡,忌肥膩香燥、辛辣之品;禁房事;注意適當休息,有助于早日恢復健康。

  結語:通過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淋證,大家應該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小編建議大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護理。可以適當鍛煉身體增強體質(zhì),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淋證患者更要多喝水,適當休息,爭取早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