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追求收藏紫砂老壺,那么大家知道紫砂壺鑒定有什么方法嗎?如何鑒定紫砂老壺的年代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紫砂壺鑒定方法,告訴大家相關的紫砂壺收藏技巧與原則,對紫砂壺感興趣的小伙伴一起看看吧。
紫砂壺鑒定
想要收藏紫砂老壺,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底這個紫砂是哪個年代的,明代的紫砂壺造型多以方形、圓形、筋囊式為主,線條簡約,壺體偏大,平實質(zhì)樸。清代初期的紫砂壺造型與瓷器一樣,出現(xiàn)了專供宮廷皇家使用的精雕細琢的宮廷壺,多以自然形與幾何形為主。另有一些民間實用型壺類,壺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瓏。清末及民國初期的紫砂壺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裝飾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為主,在形制上沒有多少創(chuàng)新。
其實紫砂壺的泥料是不平整的,紫砂器的胎質(zhì)具體的說就是砂料。不同時期的砂料有著不同的砂質(zhì),而不同的砂質(zhì)呈色肌理都是不盡相同的。明代紫砂使用的砂料內(nèi)含顆粒狀粗砂,給人的感覺是粗糙的,這是當時的煉砂淘洗技術相對落后而造成的。
據(jù)有關資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數(shù)為20—30目,清中期為50—60目,近現(xiàn)代為100—120目。目數(shù)低,顆粒粗,孔隙度大,用手指彈擊,聲音沙啞、發(fā)悶。明代的砂壺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體吸收了地下的水氣,表面失光。清代砂料細膩潤澤,也顯示出古樸的意趣。由于經(jīng)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會有一層光亮面,如同古代硬木家具,年代久遠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光亮面一樣。
創(chuàng)制砂壺的成型工藝,各個階段都有不同之處。這些外在的因素也就成為我們今天斷代的憑據(jù)之一。
明代創(chuàng)始期的壺是以手捏制為主,壺內(nèi)胎往往有掏空時捏按的指紋。晚明時時大彬創(chuàng)制了木模制壺方法,壺內(nèi)壁不見指紋,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跡。在柄與壺身、流與壺身相接處往往比較粗糙,有時為美化接痕而貼上柿蒂形泥片而成為最早的附加裝飾。蓋與鈕的相接處有時也會這樣處理。
由于明代不單獨燒壺,僅將壺放在窯中套燒,常有缸甕飛灑的釉淚沾在壺體表面。有的砂壺還因受火的原因凸起氣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內(nèi)壁薄厚不一。很多情況下由于溫度不夠,砂壺不能完全燒結,故胎質(zhì)較為疏松。
清代的紫砂壺一般采用打泥片,再捋泥片鑲接而成,所以壺胎厚薄均勻,制作精細。也有制壺大家仍然堅持以手捏制為主,技藝爐火純青,一般匠人不能望其項背。近現(xiàn)代采用注漿成型,壺身略加修飾就極為光潤,細如膏泥,干脆而不潤澤,里外極規(guī)整,手感極輕。注漿成型的紫砂壺需用較多的黏性土摻和砂泥,實際上紫砂的比例已經(jīng)很小了,從嚴格意義上講,它不具有任何藝術性,充其量是黏土與砂泥的混合物。
老紫砂:更加考驗人的眼力
老紫砂是指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作品。當時,大陸把玩老紫砂的藏家還頗少,大部分需求則來自于臺灣,李長平就是其中之一。隨著臺灣經(jīng)濟的放緩,大陸的老紫砂處于滯銷狀態(tài),這是一個可乘之機,他不停的在地攤、鬼市、文物商店等地尋找,終于被他找到滿滿一博物館的老紫砂。隨著老紫砂被大眾接受程度越來越高,本就存量稀缺的老紫砂更是難覓蹤跡。據(jù)業(yè)內(nèi)人士分析,目前普通文物市場里流傳的老紫砂90%都是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