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紫砂壺經典器型之傳爐壺(2)

  造型特征

  就造型而言,四方傳爐壺屬于紫砂光素器的范疇,器身形狀以方器為基本形,但方中寓圓,比一般方器多了一份圓潤之美。就制作的難度來看,四方傳爐壺的成型難度相當高,甚至可謂是紫砂陶器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幾個器形之一。

  陶手一般多采鑲身筒技法作成粗坯,再將上下左右逐一拍圓,所以從純手工制作的四腳豬內部四側,一般都可看出四條泥片相接的突起接線。而壺嘴的造型難度亦高,方中帶園,圓里寓方,再加上多為三彎流式(當然亦有一彎流及二彎流者),在處理上倍增挑戰(zhàn)。

  況且壺嘴攸關全壺氣勢、整體造型,更涉及實用層面(如出水是否順暢有力、斷水是否果斷不留茶涎),所以四腳豬的壺嘴最能看出陶手的技藝修為與美學涵養(yǎng),亦往往是鑒賞陶手制器真?zhèn)蔚闹匾獏⒖肌?/p>

  四腳豬的壺蓋延續(xù)了全器造型特微,所以多為方型圓角,一般多采壓蓋形式,制作精良的壺蓋要能四面通轉無礙,且面面俱到,能接續(xù)全壺氣韻。至于壺鈕的處理則有橋型、笠型、圓方型等形式,取決的標準除了要能便于掀蓋、隔熱,更需顧及與器身的整體搭配協(xié)調與否。

  四方傳爐壺既俗稱四腳豬,其“豬腳”自然是最明顯的特徽。幾乎所有的傳爐壺式的底足皆采“釘足”形式,且多屬短柱型,其它如石瓢壺常用的圓釘型或如意云頭型則未見使用。即使是小小的釘足,各家作法亦見差異,有的耿直如圓柱,有的則呈倒梯形,更有的尖削如粽角,各見特色。

  至于壺把的形式則千篇一律為“端把”形式,未見有提梁或橫把者。其端把均為上粗下細的“正耳把式”,常見于方器的方形端把因線形不搭,故未見采用。

  以上是四方傳爐壺在造型上的特徽。不過,盡管四腳豬的造型討喜,但它在“性別屬性”上仍偏向于男性用壺(如西施壺、思亭壺則偏屬女性適用)。

  主要的原因是,這種矮胖的端把壺式在裝滿茶水時顯得十分凝重,從力學角度來看,單憑姆指與中指捏把,食指壓蓋的“優(yōu)雅執(zhí)壺”手勢是幾乎不可能操作的。較常見的使用方式是將大拇指輕壓壺蓋(以防傾壺注水時落蓋之險),再將其余手指視把圈大小,適度扣住壺把,來進行茶事操作。

  著名人物

  由于四方傳爐壺出現(xiàn)的頻率在清末民初較為密集。所以擅制四方傳爐壺的高手亦多產生于此一時期,如俞國良、李寶珍、馮桂林、汪寶根及吳云根等均有佳作傳世,其中又以俞國良堪稱個中高手。他生于1853年,其制作技藝十分精巧細膩,且不喜拘泥于既有形式,常憑巧思將舊制加以修改而產生另一番意趣,吳大澄便常延聘他代為制壺。

  當時的紫砂陶手普遍認為傳爐壺最為難做,但俞國良所制傳爐壺不但勻挺有力,氣勢渾成,甚至曾以傳爐壺參加1927年巴拿馬國際賽會和1932年芝加哥博覽會,并和程壽珍的掇球壺同時獲獎,首創(chuàng)紫砂陶器在國際賽會獲獎的先聲?,F(xiàn)今宜興紫砂工藝廠藏有一件俞國良以罕有的大紅袍泥制成的傳爐壺,此器泥色光潤,朱紅鑒人,火度極佳,堪稱為俞國良的代表性傳器。

  其它擅制四方傳爐壺的陶手尚有

  李寶珍,清末民初人,善搏砂壺,遺器以傳爐壺較為常見,風格以精巧見長。多于蓋內落“寶珍”二字楷書陽文長方印,壺底落“李寶珍制”四字篆字陽文方印。

  馮桂林,清末民初人,是個相當多產的陶手,可謂“年無一日歇,日無一刻閑”,擅制各款茗壺,所制傳爐壺氣度大方。常用二枚“桂林”陽文篆字方印,由于曾在吳德盛陶器公司供職,所以有些制器底款均鈐有“金鼎商標”圖章。

  汪寶根,清末民初人,工于制壺,觀其遺器,自有一番甜美圓潤之風。常于蓋內落有“寶根”二字陽文篆字方印,上方落一枚“汪”字楷書小方印,部份作品則有“旭齋”二字陽文方印,篆法極佳,應系出自名家刀下。

  吳云根,1892~1962年,字芝萊,是現(xiàn)代著名的制壺高手,特別擅長于紫砂塑器的制作,制器風格樸實穩(wěn)重,光潤內蘊。常于蓋內鈐上“云根”二字陽文篆字方印,或蓋“芝萊”楷字長方印及“芝萊”篆字長方印。

  壺底用印則有“吳云根制”篆字方印、“吳芝萊造”楷書方印,另于鐵畫軒供職時,制器則加落“鐵畫軒制”篆書方印。

  當代的四方傳爐壺制作相當少見,或許是陶手覺得此為傳統(tǒng)壺式,造型上較無新意,又或是其成型不易,制作曠日費時,不如其它器形討好。本文收錄了曹婉芬、李碧芳及陳國良的傳爐制器,前兩者俱為較早期的作品,或許是出自閨秀之手,所以在氣勢上較缺乏傳爐壺應有的渾厚氣魄。

  反倒是近幾年迭出新款的陳國良,在所制作的“靈玉式傳爐壺”讓人頗有耳目一新之感。此器一反傳統(tǒng)“以方寓圓”的基本架構,改采“以圓寓方”的設計原則,全器上自壺鈕,下到底足,無一不是渾圓蓄勁,倍增溫潤。若說傳統(tǒng)傳爐為“四腳豬”的話,那此壺或可謂之“迷你豬”。

  由此可見傳統(tǒng)形制固然是先輩遺產,但若不能另出新意,老是因循反復,必將被淹沒于紫砂的潮汐中;反之,如能反芻前人智慧,消化之后再賦予全新的時代風格,必能為今日紫砂再寫新頁,亦將無愧于紫藝先輩。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是不是對于傳爐壺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一種經典的器型的誕生發(fā)展是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的結果,我們后代人也許只看到了它的經典,它的輝煌,其實它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有我們不能理解的艱辛。

相關閱讀推薦:
方型紫砂壺 傳爐壺由來 傳爐壺相關人物  史上全明星資料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紫砂壺被很多人喜歡,然而在選購時卻也有著很大的學問。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紫砂壺深受大眾喜愛,我們外行人只能看看其外在的一些花紋。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講收藏紫砂壺當做一種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