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紫砂紅泥 紅泥礦源的由來及分類(15)

  只要用純原礦制作的泥料燒結后的成品呈紅色,這種礦料(包括泥料)就可稱為紅泥,實際上,在民國以前,也的確如此。只是到了民國以后,日本人將優(yōu)質紅泥制作 的壺作為茶道中的一個用器,才給其一個更加優(yōu)雅的名字:“朱泥”,這種風氣也影響了當時作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于是,后來的臺灣人也延續(xù)了這個稱謂。當 時,黃龍山泥料還未大規(guī)模地開采,紫砂泥料主要出產于黃龍山南麓一個叫做“大水潭”的地方,這里的泥料主要以紫泥為主,包括神話般的“天青泥”。當時也有 紅泥,主要產自黃龍山西北的趙莊山。但趙莊山礦帶的泥料和黃龍山礦帶的泥料內部成分有很大差異,主要是含鐵量較多的粘土,礦料性質為粉砂質泥巖。后來,在 黃龍山礦區(qū)的開采過程中,發(fā)現了一種燒結后也呈紅色的泥料,但這種泥料中石英成分較多,為粉砂質頁巖。因此,雖然燒成品同呈紅色,但礦料卻大不相同。后 來,黃龍山西北的川埠又發(fā)現了一種燒結后也呈紅色的泥料,礦料外觀為團結狀的泥土,連粉砂泥巖都算不上了。

  雖然燒結后同呈紅色,但是泥和砂燒結后的氣孔率卻大不相同,泥制成品燒結后不透氣,砂質成品燒結后仍然保持一定的透氣性。透氣性,決定了紫砂壺的保鮮效果和 保溫效果。如果說紫砂材質的特點就是透氣不透水,那么燒結后不透氣的泥料實在不能稱為紫砂了,雖然顏色能呈深淺不一的紅色。

  歷史是不能改變的,社會科學的研究也要遵循這一規(guī)則。歷史研究的目的并不是改變歷史,而是發(fā)現歷史的本來面目,并出于各種現實的需要改變對歷史的解釋。這多少有些類似法律制度的建設,在不改變法律的前提下,改變或增加司法解釋,就能簡單滿足立法和司法的需要。

  今天,如果說紅泥不屬于紫砂,很多人會不高興的,少部分利益相關者更會成呈群體狀起而攻我。其實,只要不是為了用紫砂壺貯藏茶水,透氣不透氣倒真的無所謂 (這樣說,做紫泥綠泥的人肯定也不高興),更何況紅泥的燒成品在色彩審美上的確能給人以紫泥和綠泥無法實現的情趣呢。但是,這并不妨礙將紅顏色的壺做泥壺 和砂壺之分,為最大化地因循傳統(tǒng),我將用粉狀泥土和粉質泥巖做成的紅泥料稱為紅泥,將砂質頁巖做成的紅泥料稱為朱砂,以示區(qū)別。

  紫泥,問題集中在所謂的“底槽青”和“天青泥”。底槽青和天青泥是一個神話,底槽青是近代神話,關乎顧景舟;天青泥是一個歷史神話,關乎周高起。當神話成為 一種普遍的需要的時候,戳穿神話實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行為。限于本文主旨,這里不戳穿這個神話。我只能說,據我的研究考證,顧景舟的底槽青只是黃龍山四 號井的老紫泥,周高起的天青泥只是大水潭的老紫泥,燒結后呈類似暗肝的紫色(老紫泥燒成后都是這個顏色),只不過這種紫泥出礦時礦料呈天青色。

  綠泥,更為復雜,因為綠泥的品種更多。綠泥的神話是所謂的本山綠泥,一種只出產于黃龍山,純度很高的綠泥,燒結后呈黃色,根據燒制溫度不同、燒制氣氛不同而 又有乳黃、青黃(黃中偏淡綠)之別。如果燒結后能出現青色、綠色、灰色或帶各色斑點,則是不純的綠泥,即本山綠泥中混有紫泥和紅砂的成分。這種礦料,叫團 泥。丁山方言“團”、“段”不分,落在文字上就有了區(qū)別,語言經過文字一轉化,團泥就成了段(duan)泥了。

  如果泥砂不分,礦址不辯,成分不別,紅泥就可以當朱砂賣,老紫泥就都可以說是底槽青,本山段泥都能稱本山綠泥。學術不規(guī),商業(yè)無德也就可以有德了,這就是目前紫砂市場的普遍現象,也是問題所在。

  結語:紅泥是紫砂泥料中第一種,常見的有大小紅泥、大紅袍、朱泥等。不過,雖然它們同屬于紅泥類,但是之間也是有區(qū)別的哦,看完本文你現在能夠分辨出來了嗎?紅泥的特性是不是也都清楚了啊?

相關閱讀推薦:
紫砂 紫砂泥料 紫砂紅泥  史上全明星資料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紫砂壺被很多人喜歡,然而在選購時卻也有著很大的學問。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紫砂壺深受大眾喜愛,我們外行人只能看看其外在的一些花紋。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講收藏紫砂壺當做一種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