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紫砂壺制作工藝 為何說紫砂方器難制作(2)

  (二)獨特的成型技藝

  紫砂壺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注漿、旋坯和印坯等幾種。其中手工成型是傳統(tǒng)的制作方法。而制作技藝的樞紐則是脫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謂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針、刀具及用這些材質(zhì)制作的其它專用工具,對已接上頸、腳、嘴、把手的壺口、身、蓋的表面,進行精細的括平、修整,這是紫砂壺成為工藝品的樞紐之一。它的作用在于:紫砂熟泥顆粒大小不一,成型時坯體表面呈現(xiàn)高低不平,在精加工過程中,用上述工具將坯體整平,并把隆起的顆粒向下擠壓,使坯面平整光潤。這時坯體外表形成一層較細致的表皮層,而內(nèi)壁面雖在打拍泥片時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顆粒之間相對松散,燒成后制品表面成梨皮狀,而松散的內(nèi)部呈現(xiàn)一定的氣孔率。

紫砂壺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注漿、旋坯和印坯等幾種

  紫砂壺造型別致多樣。為不使它淪為一般的釉陶,以及歷史原因,它的表面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達到“脫手則光能照面,出冶則資比凝銅”的工藝效果,必需把坯體處理得器形結(jié)構(gòu)嚴謹,輪廓線條分明,筋瓤紋理清楚,達到肌理豐盈,渾成整體的制作要求,都需經(jīng)由成型精加工來求得。同時,精加工也是進步坯體粘度的重要手段。例如大型圓條壺,壺口壺蓋各有24條筋瓤對稱。因為加工精細,燒成后壺蓋任意調(diào)換方位,都能與壺口相吻。工藝水平高的紫砂壺,口蓋準縫嚴密,二者之間的曠地空閑(或稱位移公差)一般都在 0.5mm以內(nèi),是其它任何陶瓷壺類所無法相比的,瓷器茶壺位移公差在1~3mm甚至更大。由於紫砂壺精度高,減少了混有黃曲霉等霉菌的空氣流向壺內(nèi)的渠道,成為紫砂壺泡茶不易 發(fā)餿變質(zhì)的原因之一。

  (三)紫砂壺的燒成

  燒成紫砂壺的窯爐,經(jīng)歷了龍窯、倒焰窯到地道窯的演變。其中龍窯使用時間最長(宜興羊角山早期紫砂窯址就是一條寬一米左右長十馀米的龍窯)直到1957年才被倒焰窯代替。1973年,地道窯取代了倒焰窯。龍窯所用燃料是茅草、松柴。倒焰窯的燃料是煙煤。 地道窯則以重油為燃料。

燒成紫砂壺的窯爐,經(jīng)歷了龍窯、倒焰窯到地道窯的演變

  紫砂壺從明代中葉起就開始用匣缽(俗稱掇罐)燒成,這與上述紫砂壺自明代起因飲茶方法改變,制壺發(fā)生歷史性轉(zhuǎn)折相關(guān)連,以防止產(chǎn)品表面發(fā)生火刺,光彩不稱等缺陷。同時進步了制品的裝窯密度,有效地利用了窯位空間。

  紫砂泥中的氧化鐵含量相稱高,根據(jù)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氧化鐵三元相理論,假如制品在氧化氣氛中燒成,則物相在1400℃以下不產(chǎn)生液相圖,不形成低共熔物,因為紫砂泥中尚有氧化鉻、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等成份,因此實際燒成溫度低為1150~1180℃,在此溫度下,泥料中各礦物相的擴散速度不大,赤鐵礦不作為一種相存在,使制品成紅色(低溫)、紫紅色(高溫)。如以還原氣氛燒成,則僅應(yīng)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氧化鐵系相圖進行,在1100℃左右形成低熔共熔物而產(chǎn)生液相。三氧化二鐵大量還原氧化鐵色泥由紫紅變紫黑,制品表面提前燒結(jié)還原過程中沈積的炭素和分解的氣體無法逸出而發(fā)生鼓泡、積炭,造成廢品。

相關(guān)閱讀推薦:
紫砂壺 制壺工藝 紫砂壺制作工藝  史上全明星資料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
紫砂壺選購的兩個階段紫砂壺被很多人喜歡,然而在選購時卻也有著很大的學(xué)問。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chǔ)
紫砂方壺的制作原則與基礎(chǔ)紫砂壺深受大眾喜愛,我們外行人只能看看其外在的一些花紋。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
顧景舟紫砂壺特點及鑒定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講收藏紫砂壺當(dāng)做一種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