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團之類的釣法也不建議使用,冬季魚口輕,麻團外邊的粘和物太硬,不適合魚類進食。松軟的拉餌,才是冬季用餌方式的首選。味型要以腥味為主,香味不適合冬季。紅蟲也不是全國通用餌,北方釣友常用,魚兒也吃習慣了,效果很好。本地漁具店這兩年剛剛引進紅蟲,釣友反應很一般,魚不愛吃,在大多釣場還不如蚯蚓上魚快。還是本土污水溝里的紅線蟲,所向披靡,在本地各釣場收獲頗豐。由此看來一方魚一方餌是沒錯的。
釣魚的技巧是會因為季節(jié)而不同而不同的,那么冬季釣魚又有神釣魚技巧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其中的冬季垂釣魚口小的原因及對策吧!
冬季垂釣魚口小的原因及對策
對象魚是江河、池塘內(nèi)的野生鯽魚,以中小型為主,偶有數(shù)量不多的大鯽。釣組是主線0.6,子線0.4~0.2,懸墜、單鉤、高檔浮標,調(diào)平水釣1-7目,以紅蟲為餌,竿長5.4~7.2米,屬于長竿短線多窩輪釣。
低氣溫在4℃以上的11月和12月初時,釣目高低對魚訊的表現(xiàn)影響不大,浮標魚訊都較明顯,或上浮或下頓或平移,浮標有動作提竿中魚的概率非常高。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特別是幾次降雪河面結過冰后,水溫降至魚類開口的極限(據(jù)資料稱是4℃),魚訊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浮標上能看清任何一個細小動作的概率會大幅度減少,但提竿依然能中魚的現(xiàn)象增多了。
如果把10次中魚(包括釣起的和脫鉤跑掉的),有信號中魚與無信號中魚的次數(shù)比較一下,深秋和初冬時節(jié)比例是10:0或9:1,隆冬時則是3:7或2:8。冬釣中大量發(fā)生的這類浮標上看不見魚訊卻能中魚的現(xiàn)象即是小口、輕口。
產(chǎn)生小口的直接原因就是天冷、水溫低,致使魚類身體僵硬,少動,魚食餌開口小,吞餌淺。間接原因則是釣線、鉤餌、鉛墜和浮標等傳導阻力過大,削弱了本來就已很虛弱的魚吞餌所產(chǎn)生的作用力。
怎樣應對才能減少無謂等待時間,提高效率并減少跑魚?本人前段時間一直采用三條措施,即使在三九嚴寒的1月14—16日也取得每次獲魚30-40尾的成果。
一是使用紅蟲餌
與蚯蚓相比,冬鯽對紅蟲鉤的興趣大為增加,釣效倍增,確是冬釣用餌的首選。但釣鉤一定精選,要求是鉤條細(紅蟲身細極易穿破體液),鉤尖銳利,柄長(容易捏住穿鉤)。經(jīng)多種型號試驗后,后選定的是“赤袖”6號,對釣25-250克大小的冬鯽很適用。此鉤表面顏色是紅的,與紅蟲一致,鉤餌一體,魚兒更易上當受騙。紅蟲的穿法是鉤尖直接刺穿紅蟲頭部或身體上段,每次鉤上掛上2~3條鮮活紅蟲,鉤尖露出無妨。紅蟲身體細短,冬鯽微張口就能吸入口中,對提高中鉤率極為有利。
二是釣組精細
浮標采用長腳短身細長硬尾的蘆葦標,盡量放大魚的食餌信號。線組特別是子線對出魚訊的影響明顯,當氣溫接近O℃,0.2的子線與0.4的子線相比,魚訊(指可見信號)約能增加20%~30%,增加了提竿中魚的準確性。至于縮短子線長度以提高靈敏度這一項,本人沒有嘗試,仍一直用15厘米左右的長子線。
我認為對懸墜單鉤而言,子線長度對靈敏度影響有限,但對誘魚作用卻有大的影響,冬天誘魚開口一定要用動態(tài)活餌,長子線在這點上有優(yōu)勢,出動作與誘魚相比,后者更重要!但使用細子線,一旦遭遇大鯽就有斷線跑魚的危險。這就要求釣竿不可過硬,提魚動作連續(xù)舒緩,提魚全過程不碰到水面或空中其他雜物。因為使用長竿(5.4-7.2米)短線(3米),所以不適合使用抄網(wǎng)。子線定要勤換,以免碰到大鯽斷線失魚而懊悔。
三是觀標和提竿技術改進
冬釣采用多點做窩輪釣的方法比單一窩要好得多,但在野外河道,釣點深淺不一是經(jīng)常性的,浮標釣目時多時少,這對調(diào)目(釣目)的調(diào)整帶來問題,每釣一個窩點,為保證釣組有佳靈敏度,就得重新上下拉標,這有多不方便。因此本人沒有這樣做,而是第一次試完所有釣點水深后把它歸類成兩種,多三種水深,把浮標釣目調(diào)整在1-7目之間,這樣每釣一輪窩點只要調(diào)標一次,多兩次就夠了。
但每個窩點浮標目數(shù)多少對靈敏度的影響,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如露6目的肯定要比露]目的下頓、上浮魚訊少,不可長時間等待魚訊出現(xiàn),而應用下面所說主動提竿刺魚的方法。
由于釣目多少影響以及眾多因素綜合所造成的小口、無口終可以靠主動提竿技術而得到絕大部分的解決。提竿方法是竿短(5.4米以內(nèi))用手腕發(fā)力,竿長(6.3米以上)小臂配合手腕發(fā)力,極短時間內(nèi)把鉤餌提離水底0.5-1米,發(fā)力的同時,手和腦感知有否魚中鉤,無魚停止提竿,然后松線;有魚繼續(xù)提竿(此時需大臂配合),提魚出水。整個動作要求輕柔,特別是有魚中鉤,中間提竿過程不能有停頓,以防魚脫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