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塘口,無人管理,自然也就無人喂養(yǎng),一般來說,塘口只要有魚,咬鉤就很瘋狂。因此,野口垂釣,一般不采用“守釣”,我說“一般”,因為有時也須守一守的,比如窩中有魚,你不妨守上一守,因為,水底餌料,被它享受完了,它便離去,豈不可惜?但,在野塘垂釣,大多采用“走釣”。鉤落窩點,一、二分鐘之內(nèi)沒有動作,便拎竿走人到下一個窩點。老釣翁常能“觀星”,魚在窩點進食,常有氣泡冒出水面,他們根據(jù)氣泡的大小形狀,不僅能判定窩中有魚,還能估計出窩中是何種魚類,以及魚的大小。有這種能耐的人,他們采用“走馬觀星釣”,沒有魚星的窩點,他們根本不下鉤,專尋那些有魚星的窩點下鉤。“走馬觀星釣”的好處是四個字:多快好省。魚獲量多,那是因為他們省時間,同樣是10個窩點,同樣是4個窩點有魚,他只須下4個窩點,比你每個窩點都下鉤,少省出一半的時間還轉(zhuǎn)頭。釣魚的誰都清楚,時間就是魚,他的魚獲量自然就多了。 不過,走馬觀星釣須有體力支撐,那是比較累人的,年輕人有充沛的體力自然不在乎,老年人走得快了體力跟不上。我看,不如“下”馬觀星釣,走得慢一些,還是可以的。走馬也好,下馬也好,總之是為了節(jié)約時間,少做些無用功,多快好省去釣魚罷了。
多點輪窩,獲魚多多
什么叫輪窩釣?比如說,你去野塘垂釣,須20個窩點,開始時,只撒10個窩點,等待發(fā)窩后,巡了兩遍窩點,再撒10個窩點,然后在先撒的窩點巡視垂釣,待先撒的窩須補窩時,補完窩后,去后撒的10個窩點垂釣,以此類推,反反復復。這種垂釣方法,我們稱其為輪窩釣。輪窩釣的好處也在一個“省時”,省去的是發(fā)窩時間。千萬別小看了這發(fā)窩時間,野塘口垂釣的發(fā)窩時間,短則10分鐘,長則半小時。假如一天補窩五次,以短的發(fā)窩時間計算,也比不用輪窩釣的人,節(jié)省了50分鐘。你比別人多釣了50分鐘,魚獲自然會多出一截來。此法既可在一條野溝中使用,也可在多條野溝中使用,比如說,你發(fā)現(xiàn)有兩個野溝都有魚可釣,便可在兩溝中輪窩,效果依然好。 這種輪窩釣,還有另外一種效果,如果你去的野塘口,本就不明底細,一次就撒上20個窩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此塘口無魚可釣,再去找別的塘口,費時不說,也浪費了大量的餌料。如果你在不明情況時,只撒10個窩點,發(fā)現(xiàn)塘口不對,可及時撤退,不但節(jié)約了時間、餌料,還能及時轉(zhuǎn)頭去試別的塘口。俗話說的,船小轉(zhuǎn)頭快是也。這與前面說的多試塘口,選塘垂釣是有些相通之處的。
誘餌量少,效果反好
在養(yǎng)魚池中垂釣,打的誘餌要多,那原因也很簡單,養(yǎng)魚池中魚頭密,一次進窩的魚兒多,如果投的誘餌量少,那些誘餌很快便被魚兒吃光了,反倒留不住魚。在野塘中垂釣,那里的魚頭稀,一次進窩的魚兒只有一、二尾,如果投餌量重,一、二條魚都已吃飽了,你下鉤去釣,它懶得進食,自然上鉤率差了。 野釣,誘餌量少,效果反好。那是因為進窩的魚兒還未吃飽。我在野釣時,一個乒乓球做的撒窩器,裝滿了酒泡小米,要撒8個窩點,補窩的餌料更要少,一個乒乓球小米要補10—12個窩點。有的只須點上十粒小米就可以了。 也會碰上這樣的情況,窩中或附近有魚群存在,這也不用耽心,因為野溝塘中魚兒能吃上美味佳食的極少,那些魚兒享受完窩中誘餌后,也不會立即消失,它們還會在窩子里或在附近尋找食物,當你下鉤時,常能迅速回轉(zhuǎn)來搶食,即使離得遠的魚兒,也會過些時候回到它吃食的窩點來瞧瞧,是否還有些殘羹剩飯,如果你能及時補窩,它是不會放過機會咬你釣餌的。 在野釣時補窩要勤,一般在三、四次巡窩之后。沒有上魚的窩點,勿需補窩,那是“瞎窩”,補也白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