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zhí)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
隨后,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征槽頭興旺。據(jù)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將不佳。
民間迎春活動亦很熱鬧。立春日時,四合院與農家院里要高掛“春幡”,各家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lián),如“一門歡笑春風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豐年,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lián)語,院內屋內墻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紅彤彤的景色,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征著吉祥。
大人孩子要換上潔凈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胭粉,頭上插上寫著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發(fā)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幙鸩恃嘞瘸嗜穑鹂|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春色滿院,歡樂迎春的情景。
另外,有些村鎮(zhèn)立春日舉辦“迎春會”,常找個十多歲的少年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衣戴紙帽,腳蹬紙靴,騎著個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來。
舊京時還有農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后眾農家敲著鑼鼓,從田野里將小孩拜迎回來,叫做“迎春”。至今也有農家寫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興旺”等紅條幅貼在墻上,并擺上果品或春盤,恭候春的到來。因這些迎春禮儀,裝飾及服飾及打牛等活動,故立春也稱為“打春”。
立春又叫做“報春”?,F(xiàn)在農村中仍有這個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著小鑼鼓,唱著迎春的贊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抓緊農時,莫誤大好春光。這種送春牛圖之俗,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在老北京時的民間居室墻上,也常貼著春牛圖及24節(jié)氣文圖并茂的年畫??梢妶蟠褐自诨蕦m與城鄉(xiāng)自古就很盛行。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卜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jié)令的眾多食俗。
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周密《武林舊事》載:“后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珰,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那時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于一個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