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吃魚膽解毒不成反中毒
魚膽是一味中藥,中醫(yī)常用它來治療目赤膽痛、喉痹、惡瘡等癥。
民間也因此流傳吃魚膽可以清熱解毒、明目止咳的說法,所以盡管魚膽味苦,總有人躍躍欲試。擅吃魚膽極其危險,極易引發(fā)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專家指出,魚的膽汁中含有水溶性“鯉醇硫酸酯鈉”等具有極強毒性的毒素,這些毒素既耐熱,又不會被酒精所破壞,因而無論將魚膽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發(fā)生中毒。
魚膽中毒發(fā)病快,病情險惡,病死率高。中毒較輕者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xiàn)肝大、黃疸、肝區(qū)壓痛、少尿或無尿、腎區(qū)叩痛等癥狀,如果搶救不及時,可造成肝腎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與魚膽的膽汁多少有關(guān),因此吞食較大魚的膽更易發(fā)生中毒。
提醒:
個人千萬不能擅吃魚膽,有食用要求的患者應(yīng)在中醫(yī)指導下合理攝入。
空腹吃魚可能導致“痛風
在減肥風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歡只吃菜不吃飯,空腹吃魚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這卻很可能導致痛風發(fā)作。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組織損傷的疾病。
而絕大多數(shù)魚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攝入含嘌呤的魚肉,卻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分解,人體酸堿平衡就會失調(diào),容易誘發(fā)痛風或加重痛風病患者的病情。
建議:個人在吃魚肉前可先吃一些含碳水化合物的低脂食品,如雜糧粥、蕎麥粉、芋頭等墊底,用餐中間也可食用一些含淀粉的菜肴,如蒸甘薯、甜玉米、馬鈴薯等,以此平衡體內(nèi)酸堿度,減輕嘌呤的危害,起到保護身體健康的作用。
9個技巧吃魚實用
1、魚肉過紅過白不吃
魚因品種不同,本身就存在金槍魚這樣的紅肉魚和帶魚這樣的白肉魚之分,但如果魚的顏色過于鮮紅或呈亮白色,很有可能是染色劑的“功勞”。
2、個頭挑“八分大”的
魚的個頭決定其口感和安全性。太小,魚還沒有長大成熟,肉質(zhì)不夠鮮嫩,魚刺也會顯得格外多。太大,意味著魚的年齡老,肉質(zhì)粗糙,體內(nèi)可能積聚了不少有害物質(zhì)。
因此,買魚選個頭“八分大”左右的比較合適,例如,鯉魚和武昌魚以1斤半、鯽魚0.5斤~1斤、草魚4~5斤的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