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與靜的關系,在太極拳的運用中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學好太極拳,我們就得理解和運用好“動與靜”之間的關系,那么動和靜這件又有著怎么樣的關系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做相關的介紹,希望對大家可以有所幫助。
一、動和靜的概念
首先,我們先分別對“動”和“靜”的概念加以理解,掌握它們的特性。
動,是生命的需要,生命在于運動。動,屬于陽,是剛,是生長。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運動。運動可以促進人的血液循環(huán),增進新陳代謝,有助于健康長壽。
同樣,靜,也是生命的需要,是生命的根本。靜,為什么是生命的根本呢?因為靜是一個修復的過程。人需要睡眠,需要休息,這些就是一個靜養(yǎng)的過程。事物的運動,都是動靜平衡的,不能只動不靜,也不能只靜不動。養(yǎng)生更是離不開動,也離不開靜,要動靜相間,動靜和諧。
動靜平衡,說明動與靜之間的關系有著統(tǒng)一性,兩者可以互相轉換,并符合一定的規(guī)律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比如儒家、道家文化,其精華在于把天之大與地之厚,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整體。這實際也是一個動靜的平衡一一天為陽,地為陰,人在天地間達到動靜的平衡,在自然中達到和諧。所以,養(yǎng)生的關鍵在于動靜的平衡。
二、動靜即開合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其實是講動和靜是一種開合的關系。在太極拳的演練中,動和靜共同構成了太極拳的兩個方面,它們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實際上也是陰和陽的關系。動,就是陽;靜,就是陰。開,就是陽;合,就是陰。在太極拳的陰陽運化當中,包含著虛實、剛柔、開合、含展、升降,進退、收放等等方面??傊?,世界上的萬物,都離不開陰陽,都是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體。
三、練習太極拳時,如何做到“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首先,在外形動作上要把握好開合
太極拳的開合,包括四肢的開合與軀體的開合,其中重要的是胸腹的含展。很多初學太極拳的人,往往是手腳有開合,而胸腹沒有含展。這樣,雖然在動作上有動有靜,但是卻沒有做到開合,也就達不到拳論要求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可見,在太極拳的學習中,不僅要運用好動靜的關系,同時也需要掌握好開合的規(guī)律,這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勢歌訣》中講:“動中觸靜靜猶動,因敵變化是神奇。……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這幾句話連貫起來理解,就是要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屈中有伸,伸中有屈;開中有合,合中有開。
這就是太極拳奇妙的地方。太極拳在開的時候,不是無限大,而是開中寓合;合的時候,要合中寓開。另外,開合屈伸,不僅僅是四肢的開合屈伸,而是要用腰來帶領,要有胸腰的含展開合。
比如摟膝拗步,兩手舉起側翻,這就是開,但是在開中還有有含;轉身出腿、屈臂,這是含,然后弓步、蹬腿、轉腰、伸臂、沉腕、落胯、舒指,這就是展。從這個動作,就能夠體會出“屈中有伸,開中有合”的太極拳練習要領。
其次,要注重內在的開合
太極拳外表的靜,蘊含著內在的動;外在的動,又包含著內在的靜。太極拳的動作緩慢、柔和,所以能做到動中寓靜,靜中有動。這種內在的動靜、開合,主要是意念上的。
拳論說”外示安逸,內固精神”就是講內在意念上動靜的關系,它是氣定神閑,神意安舒的一種運動狀態(tài)。內在意念上的開合,實際也是意念的收放,意念上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再次,要“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后有“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的句子,這是講動作的開合要適度,動作既不要過,也不要不及。太極拳練習的就是一個”中”字。我主張?zhí)珮O拳生活化,生活要太極化。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練習這個“中”字,包括飲食、工作與休息、待人處事等等,都要求得中和。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流派套路,要處理好動靜、開合的關系,總之就是要“無過不及”,就是要適中、適度。練習太極拳,適合于自己的就是好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實際是一個動靜的關系,處理好這個動和靜的關系,才能練好太極拳,才能更好地養(yǎng)生健身。歸納起來,就是要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