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菟絲子與北方菟絲子形態(tài)相似,區(qū)別點是:雄蕊著生于花冠理解片彎缺處,花絲較長,花冠基部的鱗片先端2裂;蒴果僅下半部被宿存花冠包圍,成熟時不整齊地開裂;種子通常4顆,卵圓形,長0.7~2mm,淡褐色。花果期6~8月。
金燈藤與菟絲子的主要區(qū)別是:莖較粗壯,肉質(zhì),直徑1~2.5mm,黃色或紅色的莖上常帶紫紅色瘤狀斑點?;ㄐ蛩霠睿L達3cm,基部常多分枝;花萼碗狀,內(nèi)質(zhì),背面常有紫紅色瘤狀突起;花柱單一,柱頭2裂。蒴果卵圓形,長約5mm;種子1~2顆,長3~3.5mm,種皮黃至黃棕色?;ㄆ?~10月,果期9~11月。
1.形態(tài)
日本菟絲子無根、無葉或葉退化,莖較粗,略呈紅色,纏繞生長,蔓延迅速,斷莖形成吸根后可繼續(xù)生長.花粉紅色,果實為球狀,每棵菟絲子產(chǎn)生5000~6000顆種子,種子小,光滑,在土壤中可存活數(shù)年之久。
2.發(fā)生規(guī)律
在上海,菟絲子9月開花,10月種子成熟,種子落入土中經(jīng)休眠越冬,或到第二年2~3月至6月落入土壤,陸續(xù)發(fā)芽,遇寄主后纏繞危害,若無寄主,在適宜條件下,可獨立生活達1個半月之久。寄主廣泛,以木本植物為主,也可危害草本植物,蔓延迅速,危害幼苗,幼樹和灌木,但不能危害老化的樹皮,高大樹木通過根際萌蘗小枝或依靠其他寄主作為橋梁向上蔓延。
三、菟絲子生長環(huán)境
以成熟種子脫落在土壤中休眠越冬,在廣西南寧也有以藤莖在被害寄主上過冬。以藤莖過冬的,翌年春溫濕度適宜時即可繼續(xù)生長攀纏為害。經(jīng)越冬后的種子,次年春末初夏,當溫濕度適宜時種子在土中萌發(fā),長出淡黃色細絲狀的幼苗。隨后不斷生長,藤莖上端部分作旋轉(zhuǎn)向四周伸出,當碰到寄主(如龍眼樹)時,便緊貼在上纏繞,不久在其與寄主的接觸處形成吸盤,并伸入寄主體內(nèi)吸取水分和養(yǎng)料。此期莖基部逐漸腐爛或干枯,藤莖上部分與土壤脫離,靠吸盤從寄主體內(nèi)獲得水分、養(yǎng)料,不斷分枝生長,開花結(jié)果,不斷繁殖蔓延為害。
夏秋季是菟絲子生長高峰期,開花結(jié)果于11月份。菟絲子的繁殖方法有種子繁殖和藤莖繁殖兩種。靠鳥類傳播種子,或成熟種子脫落土壤,再經(jīng)人為耕作進一步擴散;另一種傳播方式是借寄主樹冠之間的接觸由藤莖纏繞蔓延到鄰近的寄主上,或人為將藤莖扯斷后有意無意拋落在寄主的樹冠上。
一般生于
生于田邊、路邊荒地、灌木叢中、山坡向陽處,河邊,多寄生在豆科、菊科、蓼科等植物上;菟絲子有成片群居的特性,故在野外極易辨識。
寄生于田邊、路旁的豆笠、菊科蒿屬、馬鞭草科牡荊屬等的草本或小灌木上。
寄生于草本木本植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