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的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補遺》:大蒜,性熱善散,善化肉,敵人喜食,多用于暑月。
其傷脾傷氣之禍,積久自見,化肉之功,不足言也。
2、《綱目》:葫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癰腫,化癥積肉食,此其功也。
故王禎稱之云:味久不變,可以資生,可以致遠,化臭腐為神奇,調(diào)鼎俎,代酰醬,攜之旅途,則炎風瘴雨不能加,食臘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氣,北方食肉面,尤不可無,乃《食經(jīng)》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
蓋不知其辛能散氣,熱能助火,傷肺、損目。
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久食傷肝損眼。
3、《本草經(jīng)疏》:葫,大蒜也。辛溫能辟惡散邪,故主除風邪,殺毒氣,及外治散癰腫?瘡也。
辛溫走竄,無處不到,故主歸五臟。脾胃之氣喜芳香,熏臭損神耗氣,故久食則傷人。
肝開竅于目,目得血而能視,辛溫太過,則血耗而目損矣??傊涔﹂L于通達走竅,去寒濕,辟邪惡,散癰腫,化積聚,暖脾胃,行諸氣。
4、《別錄》:散癰腫瘡,除風邪,殺毒氣。
5、《唐本草》:下氣消谷,除風破冷。
6、《食療本草》:除風,殺蟲。
7、《本草拾遺》: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爛痃癖,伏邪惡,宣通溫補,無以加之;療瘡癬。
8、《日華子本草》:健脾,治腎氣,止霍亂轉(zhuǎn)筋、腹痛,除邪辟溫,療勞瘧、冷風、痃癖、溫疫氣,敷風損冷痛,蛇蟲傷,并搗貼之。
9、《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10、《滇南本草》:祛寒痰,興陽道,泄精,解水毒。
11、《綱目》:按孫《唐韻》云,張騫使西域,始得大蒜、葫荽。
按李迅論蒜錢灸法云:癰疽之發(fā),著灸勝于用藥,緣熱毒中膈,上下不通,必得毒氣發(fā)泄,然后解散。
凡初發(fā)一日之內(nèi),便用大獨頭蒜,切如小錢厚,貼頂上灸之,三壯一易,大概以百壯為率。
一使瘡不開大,二使內(nèi)肉不壞,三瘡口易合,一舉而三得之。但頭及項以上切不可用此,恐引氣上,更生大禍也。......搗汁飲,治吐血心痛,煮汁飲,治角弓反張,同鯽魚丸治膈氣,同蛤粉丸治水腫,同黃丹丸治痢瘧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搗膏敷臍,能達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貼足心,能引熱下行,治泄瀉暴痢及干濕霍亂,止衄血,納肛中,能通幽門,治關(guān)格不通。
12、《四川中藥志》:治肺結(jié)核,血痢,及崩中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