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番薯:
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峨S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4、玉米兩個,排骨200克。
制用法:排骨和玉米放在鍋內煲湯,熟后吃玉米、排骨喝湯。
5、胡蘿卜2個,青椒適量。
制用法:放在鍋內,加入調料爆炒,待熟后食用。
6、南瓜、小米。
制用法:南瓜和小米放在鍋內煮熟后食用。
7、大棗:
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大棗安中養(yǎng)脾”的記載。明·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對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宜經常服用大棗。
8、健脾:
可用山藥、白術、苡仁、土豆、白扁豆、紅薯等,只要是長在地里深處的都可以健脾。用它們熬粥、燉肉、單煮均可,如果放一點荷葉,醒脾效果會更好。
9、 用瘦牛肉30克,香菇10克。
牛肉先用粉面裹好。湯沸后入泡好香菇,再撥進牛肉片,同時點入適量味精、食鹽、香油,煮沸后即可。
10、四神沙參豬肚湯:
豬肚半個、薏仁100克、鹽適量、沙參25克、蓮子200克、茯苓100克、新鮮山 藥200克、芡實100克。做法:先豬肚洗凈燙水,切成大塊;芡實、薏仁淘洗干凈,用清水浸泡1小時,瀝干;山藥削皮、洗凈、切塊;蓮子、沙參沖凈。然后將除蓮子和山藥外的材料放入鍋中,煮沸后,再轉文火燉30分鐘,加入蓮子和山藥。再續(xù)燉30分鐘,煮熟爛后,加鹽調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