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太素] 四時脈診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名曰逆四時”,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臟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經脈》第一下篇。自“黃帝問于岐伯曰:脈其四時”至“持脈之大法也”,見
- [黃帝內經太素] 人迎脈口診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無勞用力也”,見《靈樞》卷八第四十八《禁服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經脈》第一上篇。自“雷公曰:病之益甚”至“傷于食飲”,見《靈樞》卷八第四
- [黃帝內經太素] 真臟脈形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臟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一《五臟傳病發(fā)寒熱篇》。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
- [黃帝內經太素] 四時脈形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臟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經脈》第一上篇。黃帝問岐伯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脈者肝脈也,東方木也
- [黃帝內經太素] 脈度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四第十七《脈度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三《脈度篇》。黃帝問曰:愿聞脈度。先言骨度及腸胃度大小長短于前,次當依□以論脈長短,故
- [黃帝內經太素] 腸度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三十二曲”,見《靈樞》卷六第三十一《腸胃篇》。自“黃帝曰:愿聞人之不食”至末,見《靈樞》卷六
- [黃帝內經太素] 骨度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四第十四《骨度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七《骨度腸度腸胃所受篇》。黃帝問伯高曰:脈度言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也?脈度,謂三陰三陽之
- [黃帝內經太素] 經筋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四第十三《經筋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六《經筋篇》。足太陽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結于踝,邪上結于膝,其下者,循足外側結于踵,上
- [黃帝內經太素] 衛(wèi)五十周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六《衛(wèi)氣行篇》,《甲乙經》同上。黃帝問于伯高曰:愿聞衛(wèi)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伯高答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
- [黃帝內經太素] 營五十周
- 平按:此篇自“黃帝曰:余聞五十營”至末,見《靈樞》卷四第十五《五十營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九《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日分漏刻篇》。黃帝曰
- [黃帝內經太素] 營衛(wèi)氣行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三飲而已”,見《靈樞》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三。自“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至“以數(shù)調之”,見《靈樞》卷六第四十《陰陽
- [黃帝內經太素] 營衛(wèi)氣別
- ①“營衛(wèi)氣別”,蕭本作佚。今據(jù)仁和寺本補。平按:此篇自“溢于中”以上,殘脫不完,篇目亦不可考。其自“黃帝曰:營氣之道”至“肺,流”,凡二十字,從《靈樞》、《甲乙
- [黃帝內經太素] 骨空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論篇》。自“督脈起少腹”至“治督脈”,見《甲乙經》卷二第二,又見本書《督脈篇》。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風者百病之
- [黃帝內經太素] 氣府
-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五第五十九《氣府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三第一至第二十二,惟文法編次與此不同。足太陽脈氣所發(fā)者七十三穴:兩眉頭各一,攢竹穴,二也。平按:
- [黃帝內經太素] 氣穴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天府下五寸”,見《素問》卷十五第五十八《氣穴論》。自“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至“夫寒甚則生熱”,見《素問》卷十六第六十一《水熱穴論》。自“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