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式太極拳 太極拳教學

  太極拳雖然是一項武術(shù)運動,但是其也是一門用身體語言來表達的一門藝術(shù),學習太極拳如果沒有很好的文化文化素養(yǎng)是很難學到太極拳的內(nèi)在涵養(yǎng)的,俗話說的好,要想學太極,先做太極人。

  擁有很好的文化素養(yǎng)是學好太極拳的基礎(chǔ)。

  縱觀傳統(tǒng)文化底蘊深厚,掌握與太極拳有關(guān)現(xiàn)代學科知識的明師,對拳理的悟解,無疑都要勝常人一籌。所以,明師練拳,拳景似一幅“肇于自然”的高明畫卷。

  這是古今文化整體內(nèi)涵,融于具體拳技,“肇于自然”的高明實踐,亦是文化和人的高尚情操、精神、意志滲透于拳技,使源于自然的生命、意識轉(zhuǎn)化為拳技的意象,與書法家取山水花鳥草蟲之意趣滲透于書法,使自然之意趣轉(zhuǎn)化為書法的景象,可謂如出一轍。

  太極拳有很深奧的哲學原理在里面,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很難理解太極拳的拳理和拳法,這對于今后太極拳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不然,筆者親身經(jīng)歷的一次以武會友就證明了僅有學校老師傳授的文化并不能正確完整地理解、掌握拳理。拳友正是僅從字義淺層去理解拳理,結(jié)果造成一次“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技藝切磋場面。

  1999年的夏天,筆者踏游東南沿海,在珠海認識一位有大學文憑的年輕拳友。據(jù)他說,每天必練二十遍拳,所有拳理均熟記于心,亦帶有一批學生,言下頗有對拳理已然悟透,且功夫亦已練上身之意。

  俗話說:“自古英雄出少年”,筆者想,難道真遇上一位“知為先”與“行為重”結(jié)合得很好的有為之士?

  于是,頓生向其討教之意。我們進行友誼性推手,誰知一粘上,就覺得不對“勁”。其人不僅低頭彎腰,而且全身重量壓在我的手上,這與“立身中正”,“力不出尖、形不破體”,“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拳理要求豈不是背道而馳嗎?

  頓時,已知碰上了一位常將拳理片面理解,理論脫離實踐的愛好者,索然無味之感漸生。出于同道之誼,我后來向這位拳友坦誠地說,能熟記拳理是件好事,更重要的是正確深刻理解運用到拳法實踐中去。

  太極拳非一般常識,用常識去理解拳理是要出偏差的。例如對“剛?cè)嵯酀?rdquo;一詞的理解,不少學拳者見到功夫好的老師練拳,其勁勢有剛有柔,寓剛于柔,剛?cè)嵯酀?/p>

  就模仿老師該發(fā)勁時就發(fā)勁,該柔慢時就柔慢,久之,也就認為自己的拳剛?cè)嵯酀恕?/p>

  但是,練拳時表現(xiàn)出來的勁別,始終與功夫好的老師有著實質(zhì)上的差異。這是因為他們對“極柔軟、然后極堅剛”的拳理認識不到位,盲目地在表象上做功夫,認為將用力的動作與少用力的動作結(jié)合起來就叫剛?cè)嵯酀?,所以,發(fā)勁時用的是蠻力,柔慢時又無柔勁的依托,因而落得個不剛不柔的痼疾。由此看來,字詞義理解不正確就會與正確的拳理失之交臂,導致錯誤的拳法實踐。

  上述經(jīng)歷,使我進一步深刻體會到,太極拳很講究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決定學好太極拳的因素,不是看你學歷有多高,盡管學歷高意味著文化高,然而不代表文化修養(yǎng)高。

  文化修養(yǎng)是一種知識綜合素質(zhì),文化修養(yǎng)高的人對拳理的悟解,一般來說比修養(yǎng)低的人要強很多。具有廣度和深度的文化修養(yǎng),是我們更好地理解拳理的基礎(chǔ)。

  所以,與書本絕緣的人,在這方面要想有什么成就大概很難。

  只有勤于讀書,提高文化素養(yǎng),運用豐富的文化知識來認真研究拳理,從字詞義上搞清楚拳理的真實正確的含義,并能運用到具體拳法實踐中去的人,才有可能領(lǐng)悟太極拳學上的真諦。

48式太極拳 48式太極拳教學 48式太極拳背向演練 
警惕 這類人不能吃香菜
警惕 這類人不能吃香菜香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配菜。經(jīng)??梢钥吹街?..
10個簡單小妙招巧治鼻炎
10個簡單小妙招巧治鼻炎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復發(fā)作是否給...
高血壓的治療與飲食
高血壓的治療與飲食現(xiàn)在由于生活條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漸的擴大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