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蓯蓉是一味極為珍貴的中藥材,有著“沙漠人參”之稱,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肉蓯蓉的功效很多,從古至今在臨床治療和養(yǎng)生領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慢慢揭開這味名貴中藥材的神秘面紗。
目錄
肉蓯蓉的簡介
肉蓯蓉,又叫疆蕓、寸蕓、蓯蓉、查干告亞,屬于瀕危植物種類。
肉蓯蓉為高大草本植物,高40到160厘米,植株的大部分都在地下。
主產(chǎn)于新疆、內蒙古阿拉善盟,甘肅、寧夏也有分布。
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從梭梭寄主中吸取養(yǎng)分及水份。
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名貴中藥材。
肉蓯蓉在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也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高的補益藥物之一。
每年4月,肉蓯蓉、鎖陽進入生長高峰期,也是違法分子盜挖盜采的高峰期,在經(jīng)濟利益的趨勢下,一些違法者甚至不惜阻撓執(zhí)法,與執(zhí)法者發(fā)生正面沖突。
形態(tài)特征
肉蓯蓉屬于高大的草本植物,高40至160厘米不等。
莖不分枝或自基部分2到4枝,下部直徑可達5到10厘米,向上漸變細,直徑2-5厘米。
葉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0.5到1.5厘米,寬1到2厘米,生于莖下部的較密,上部的較稀疏并變狹,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2到4厘米,寬0.5到1厘米,兩面無毛。
花序穗狀,長15-50厘米,直徑4-7厘米,花序下半部或全部苞片較長,與花冠等長或稍長,卵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連同小苞片和花冠裂片外面及邊緣疏被柔毛或近無毛,小苞片2枚,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與花萼等長或稍長。
花萼鐘狀,長1-1.5厘米,頂端5淺裂,裂片近圓形,長2.5-4毫米,寬3-5毫米。
花冠筒狀鐘形,長3-4厘米,頂端5裂,裂片近半圓形,長4-6毫米,寬0.6-1厘米,邊緣常稍外卷,顏色有變異,淡黃白色或淡紫色,干后常變棕褐色。雄蕊4枚,花絲著生于距筒基部5-6毫米處,長1.5-2.5厘米,基部被皺曲長柔毛,花藥長卵形,長3.5-4.5毫米,密被長柔毛,基部有驟尖頭。
子房橢圓形,長約1厘米,基部有蜜腺,花柱比雄蕊稍長,無毛,柱頭近球形。
蒴果卵球形,長1.5-2.7厘米,直徑1.3-1.4厘米,項端常具宿存的花柱,2瓣開裂。
種子橢圓形或近卵形,長約0.6-1毫米,外面網(wǎng)狀,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6-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