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俞:在背部,當?shù)谑刈导幌?,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shù)谑恍刈导幌拢蚤_1.5寸。
腎俞:在腰部,當?shù)诙导幌?,旁開1.5寸。
三陰交:在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后緣。
太溪: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點揉頭面部下關、頰車,再刮大椎,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腎俞穴,后刮下肢三陰交及太溪穴。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面部局部病變部位,因為面部出痧影響美觀,因此手法要輕柔,以不出痧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劑,通常用補法,忌用重力大面積刮拭,方向由內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頸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腎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膚發(fā)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后重刮下肢內側三陰交穴和足部太溪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刮痧部位選穴肝俞、太沖、血海、足三里
刮痧部位選穴肝俞、太沖、血海、足三里。肝俞穴有疏肝利膽、養(yǎng)血之效,為肝臟的常用保健穴。太沖穴具有舒肝理氣、活血、通調三焦氣機等功效。人在生氣后按壓此穴,能幫助疏泄、消氣,緩解人因生氣引起的一些疾病,因此太沖穴又被稱為“消氣穴”。血海穴隸屬足太陰脾經,是全身的血脈之海。都知道“以內養(yǎng)外,補血養(yǎng)顏”所以血海穴是調養(yǎng)氣血離不開的穴位。足三里隸屬于足陽明胃經,可通經活絡,配以血海穴可使氣血下行。刮試這些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fā)揮營衛(wèi)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起到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進而淡化色斑。
刮痧治療時拿取刮痧板,蘸植物油或清水后,在確定的體表部位,輕輕向下順刮或從內向外反復刮動,逐漸加重,刮時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勻,采用腕力,一般刮10~20次,以出現(xiàn)紫紅色斑點或斑塊為度。第一次刮完等3~5天,痧退后再進行第二次刮治。一般刮拭后二三天內患處會有疼痛現(xiàn)象,這是正常反應。值得注意的是,凡用刮痧術治療后1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臉及手足。如有特殊情況,只能用熱水洗。刮拭后,可飲用一大杯熱開水以助新陳代謝。
除了刮痧除色斑外,還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這是因為血液的運行主要靠氣的推動作用來實現(xiàn),氣的運行受阻,進而影響血運。肝主疏暢氣機,又主調暢情志,所以長期情緒抑郁會導致氣機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