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宜瀉火解熱毒,當選清瘟敗毒飲(石膏、犀角、黃連、山梔、黃芩、知母、生地黃、赤芍藥、玄參、牡丹皮、連翹、竹葉、桔梗、甘草)加羚羊角、天麻、鉤藤等。
二、內(nèi)傷
1、肝火旺型
頭痛、目赤、口苦、脅痛、易怒、尿黃赤,脈數(shù),舌苔黃。治宜清肝瀉火,選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柴胡、生地黃、黃芩、山梔、木通、車前子、澤瀉、生甘草、當歸)加減。按:若肝火旺,而大便秘結(jié)者,可用當歸龍薈丸瀉之。
2、肝陽亢型
頭痛眩暈,視糊,心煩少寐,易激動,顴紅,口干,舌紅,脈弦有力者,治宜平肝潛陽。
可選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石決明、黃芩、山梔、杜仲、川牛膝、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加減。
按:肝火旺、肝陽亢都可見于高血壓頭痛,以上二方證辨治俱有降壓作用。若見陰虛陽亢,舌紅少苔,甚至伴見腰痛乏力者,則宜選用杞菊地黃丸以補腎養(yǎng)肝,頭痛眩暈自瘥。
3、腎虛型
頭腦空痛,耳鳴,腰酸,遺精滑泄,舌紅,脈細者,治宜滋補腎陽。
選大補元煎(人參、山藥、熟地黃、當歸、枸杞子、山茱萸、炙甘草、杜仲)加減。
按:傳統(tǒng)滋補腎陰用六味地黃丸,大補元煎比地黃丸效用尤佳。若舌質(zhì)淡,苔薄白,形寒肢冷者,為腎陽虛證候,則宜溫補。
可選右歸丸(熟地黃、山藥、杞子、山茱萸、菟絲子、杜仲、當歸、肉桂、附子、鹿角膠)。
4、氣虛型
頭痛乏力,勞累即發(fā),食少,大便溏薄,舌胖,脈軟緩。
治宜補氣升清陽,應(yīng)選補中益氣湯(黨參、黃芪、白術(shù)、當歸、炙甘草、陳皮、升麻、柴胡)加減。
按:《衛(wèi)生寶鑒》有順氣和中湯專治氣虛頭痛證,即補中益氣湯去陳皮,加蔓荊子、白芍藥、川芎、細辛。
為補中氣與止頭痛標本兼施法。
《保命集》治雷頭風(fēng)用清震湯(升麻、蒼術(shù)、荷葉),能升清陽化濕邪,是一良方。
5、血虛型
頭痛且暈,多發(fā)于下午,目澀瞼淡,易心慌,舌淡,脈虛細,婦女月經(jīng)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