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泡溫泉養(yǎng)生有哪些學問?
近年來,喜歡泡溫泉的人越來越多。中醫(yī)學認為,溫泉性味多辛熱,有溫通經(jīng)絡、活暢氣血,使人精神愉快等功效。天冷泡泡溫泉特別舒服,但泡溫泉也講究學問,才能達到佳保健效果。
并非熱水都是“溫泉”
目前各地大大小小的溫泉很多,“假溫泉”也很多。專家說,并非“一汪熱水”就有保健作用。國家規(guī)定,含有一定濃度的礦物質(zhì)(每升水含可溶性固體1克以上),含有特殊的氣體(如二氧化碳、硫化氫、氡等),以及含有一定量的化學成分(如鐵、溴、氟等)的溫泉,才對人體有醫(yī)療保健作用。
部分“假溫泉”的水源是來自山泉水或者地下水,用這種水源燒開的溫泉水或許還含有較豐富的礦物質(zhì),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當然也要分析水中礦物質(zhì)的含量及成分。還有的酒店只是單純把自來水燒開當作溫泉水,這類的假溫泉沒有保健作用,只是泡溫水澡,頂多能舒解壓力釋放疲勞而已。
專家表示有4種辦法可以區(qū)分真假溫泉:第一,真溫泉聞著有輕微的硫化氫味,也就是臭雞蛋味;第二,真的溫泉水在身上有滑膩的感覺;第三,人泡在真溫泉里,能感到有比較明顯的浮力;第四,手指泡在真溫泉水里皮膚不會發(fā)皺。
并非泡得越久越好
專家說,泡溫泉的時間不宜過長。泡的時間能多長要看水的溫度。34℃~36℃是微溫浴,對中樞神經(jīng)有抑制作用,能平緩情緒;37℃~38℃是溫浴,能緩解血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除神經(jīng)緊張;39℃~42℃是高溫浴,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進新陳代謝。泡溫泉的時間以每次10~20分鐘為宜,若是34℃~36℃的微溫浴,時間可稍長些,高溫浴則絕不宜時間長,應以機體微微出汗然為宜,尤其冬天不能大汗淋漓。
寒冷的冬季,如果從溫度較低的空氣中驟然浸入泉水里,一般很難適應。所以要先用手或腳試探水溫是否合適,再進入溫泉泳池,并注意從低溫泉到高溫泉,逐步適應溫泉水溫。
因溫泉成分不同,泡的時間長短亦有差異。如果溫泉的主要成分為碳酸,為防止吸入過多的碳酸氣,引起不良反應,應隔日進浴一次或連浴兩日休息一日,每次泡8~15分鐘。當在泉水中感覺口干、胸悶時,就得上池邊歇歇,或喝點飲料補充水分。
并非所有感冒泡泡就好
溫泉的種類很多,不同的泡浴方式也會影響其功效。專家說,瀑布浴可活絡筋骨、減輕酸痛;坐浴可消除疲勞;冷熱泉交替的方式可加速放松全身,故常有人在溫泉和冷水之間輪換交替。
應注意的是,泡熱水之后再泡冷水這種做法對于血管硬化或血管瘤的人群是絕對禁止的,尤其溫度相差太多的話,不宜在短時間內(nèi)相繼浸泡,這種做法對于體質(zhì)虛弱者更易造成感冒。由于在熱水浸泡的過程中血管擴張、毛孔舒張,容易造成寒邪乘虛入里。此外,這樣做易引起人體血管的驟然擴張或收縮,患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者慎用。
許多人認為,如果感冒了,利用溫泉的溫度可以幫助康復,專家認為,如果感冒的癥狀為身寒、鼻塞流清涕等,泡溫泉確實有一定的康復作用;但如果還有神疲乏力、氣短、動則氣喘等癥狀,則屬于氣虛感冒,并不適合泡溫泉。
其次,露天溫泉雖浪漫但不如室內(nèi)溫泉健康安全。一方面,身體泡在溫泉里,頭面部因為體溫升高而毛孔打開,冷風吹來,極易受寒;另一方面,泡完之后身體發(fā)熱往往不注意保暖,從露天湯池走到室內(nèi)更衣必然有段距離,冬天寒邪兇猛,很多人就是這時埋下疾病禍根。
還有些人,泡完之后覺得渾身發(fā)熱,就穿著泳衣到處逛,或坐在岸上聊天,冷風吹來渾然不覺,等到感覺涼時已經(jīng)寒氣入侵,很容易感冒,而且心臟在這種冷熱交替刺激下也要承受更大的壓力。
結(jié)語:冬天洗澡、泡溫泉是一件愜意的事,更何況還能給健康帶來莫大的好處,因此大家不妨多泡泡澡、偶爾也洗洗溫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