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你覺得自己有另外一面嗎?當你面對他人的評價,議論你是否能夠正確的看待,還是覺得自己是完美的,沒有錯的地方,你是不是經常給別人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呢?
認知治療讓你發(fā)現(xiàn)你的另一面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貝克創(chuàng)立了認知治療學派。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現(xiàn)在該學派所倡導的治療理念已被廣泛運用于臨床心理咨詢和治療中。認知治療中包含了許多有效的方法和技術,其中發(fā)現(xiàn)和糾正“認知歪曲”(錯誤的思維或信念),幫助來訪者重新認識問題,是認知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小鏈接:
來訪者可能會用多種方式歪曲自己的感覺、知覺、記憶和想法,造成生活不適。常見的認知歪曲形式有:讀心術(在缺乏證據(jù)的情況下,認為別人在想什么)、非黑即白(凡事只有對與錯,好與壞,沒有灰色地帶)、貼標簽(給自己或他人整體的負面評價)、過度概括化(在很少的信息下得出一個整體的結論)、任意推斷(在證據(jù)不足的情況下草率得出結論)等。認知治療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發(fā)現(xiàn)和糾正這些認知歪曲。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下一頁↓
認知治療理論認為,人們在遇到生活事件時產生的情緒反應與對事件的看法或評價有關,可是人們常常只關注情緒而忽略了頭腦中的想法。所以,當你的生活陷入困境,看不到一線希望時,你有沒有想過,正是自己那些“未經審核”的信念在作怪呢?
趙先生從小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他的童年充滿了不快的記憶,小時候,他與母親、姥姥和姥爺生活在一起,印象中他只與父親見過一面。母親有些精神問題,從六歲開始,他就經常在早晨被吵鬧聲弄醒,在他的眼里,母親對他沒有好感,經常說他傻,是一個笨蛋,盡管他的學習成績不錯,并且很聰明。除了謾罵和喊叫,母親還經常對當時還年幼的趙先生實施暴力,,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母親把一個玻璃杯扔到了他的臉上,幸好只是皮膚有點淤青,但是他當時嚇壞了。
上中學時,他遭到一些同學的愚弄和欺負,甚至挨打,雖然很想家但又不敢回。成年后,趙先生的生活很不穩(wěn)定:他有過兩段婚姻,后都以離婚收場;頻繁更換工作(不下15次),多次做生意失敗,中間有很長一段時間失業(yè);人際關系不佳,后來又開始酗酒。
現(xiàn)在,當33歲的趙某回顧自己既往的生活時,他這樣評價:“我的身后是一條破爛不堪的道路——只剩下毀壞的靈魂,毀壞的生命。”
從小缺乏父母關愛,被精神有問題的母親謾罵和施暴,上學時受同伴的欺負等,趙先生的這些遭遇確實很令人同情。但這些是導致趙先生多次婚姻失敗、工作不順利以及酗酒的根本原因嗎?咨詢師在治療中發(fā)現(xiàn),其實,在趙先生的腦中存在很多認知歪曲,與其說是那些遭遇倒不如說是這些錯誤的信念讓趙先生如今的生活蒙受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