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太極
洪均生幾十年如一日,積極傳播太極,弟子及再傳弟子遍及世界各地,的主要弟子有:李宗慶、孟憲彬、許貴成、張聯(lián)恩。前幾年,其再傳弟子在全國太極推手賽上幾乎囊括全部金牌。其關門弟子張聯(lián)恩(第十九代傳人),在濟南建立了“陳式太極實用拳法協(xié)會”,繼續(xù)為傳播太極拳作出貢獻。就像鄭多燕廣場舞一樣,鄭多燕一直在用心傳播鄭多燕減肥舞為大家健身。
洪均生在太極拳理上首次提出手法的公轉與自轉,公轉的正旋、反旋;自轉的順逆以及腿部纏法的具體要求;根據(jù)“腰為車軸,立如平準”的原則,提出太極拳要求隨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虛實順逆之分;他特別強調,“太極是掤勁,動作走螺旋”,對掤勁作出了更具體的說明,對螺旋纏絲進行了詳盡的探討,這些理論都是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對后學研練太極指明了方向。
洪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洪式太極拳” 這一名稱早在洪均生傳授實用拳法前后的研習者中流傳,但未正式確定,近年來,已習慣把這套拳法稱為“洪式太極拳” ,以區(qū)別陳式太極拳老架。因此,洪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李駐軍在1998年第三期《武魂》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中正式使用了這一名稱。該拳繼承了陳式太極拳原理,本著“怎樣用就怎樣練” 的原則,根據(jù)實戰(zhàn)作用改變了套路動作及練法,同時吸收了其他拳種的招法,洪老師著書《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 。
拳法風格:精巧輕靈,宛轉含蓄, 縝密纏綿,自然雍容,外示處女之秀,內含金剛之堅,不著意于大開大合, 奔騰雄壯。
拳法特點:攻于細密。以上內容根據(jù)“洪式太極拳”網(wǎng)站中部分文章內容整理而出。
洪式太極拳的由來
“洪式太極拳”名稱的由來“洪式太極拳” 這一名稱早在洪均生老師傳授實用拳法前后的研習者中流傳, 但從未正式確定,是以過去未見諸報刊。近兩年來,我們這里已習慣把這套拳法稱為“洪式太極拳” ,以區(qū)別陳式太極拳老架。 因此,我的學生李駐軍在《武魂》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中使用了這一名稱。 使用這一名稱是有根據(jù)的,這是因為:一、洪老師傳授的實用拳法與陳式原架在練法上有了很大區(qū)別, 具備了自己的風格特點;二、 洪老師對太極拳理法有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三、這一名稱早在練習者中流傳;四、洪老師逝世前一年曾寫過一條橫幅“洪式太極”。為說明以上問題,有順便簡述一下我學拳和老師改拳經(jīng)過的必要。
我認識洪均生老師是解放前, 他家當時住在濟南閣子后街陳慶倫先生前院,我家住閣子前街。我父親與洪老師有文字交往,結下友誼;解放后共同搞生產(chǎn)救災, 過往更密。1949年冬,我患了肺炎,洪老師多次看望, 春節(jié)期間,他看我體弱,勸我加強體育鍛煉。說他幼時羸弱多病, 藥當飯吃,后習練太極拳,身體強健起來,勸我跟他學練太極拳, 我沒有興趣,認為打太極拳是老頭的事,少年兒童怎能練這玩藝? 他連續(xù)一年不斷勸我,他抄一些陳式太極拳歌訣,并把他寫的詩詞給我看。 他的清秀圓韻的小楷書法和意境幽遠的詩詞使我贊嘆和傾慕, 對太極拳理法也逐漸引起興趣。于是在父親的敦促下1950年底的寒假在我家正式拜師學拳, 他向我講述了“七傳七不傳”的門規(guī),但他說: “這是從前定的規(guī)矩,現(xiàn)在隨時代的發(fā)展應有所變化,但有的規(guī)矩是應當遵的。” 我學了一年的基本功,主要是壓腿,劃太極圈,練腰襠勁。 1951年暑假,才在匯泉寺每天早、晚教我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