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階段,只注意全身放松就可以了,不必提前追求。含胸拔背(包括寬胸闊背),也不是初學階段就能學到的東西,不必過分注意。
立身中正,只能看成是動腰的條件就行了。身法的各項要求是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提出的。實際上彼此密切配合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來理解,否則領悟機理就可能產(chǎn)生問題,不利于學拳,不可大意。
綜上所述,“動腰”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為條件,以脊柱為軸,緩緩地進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擰帶動操作。“動腰”動作主要是擰腰,是以脊柱為軸,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內左右旋擰動作。擰腰,就像洗臉擰毛巾一樣。
李雅軒演練的楊式太極拳套路中,每一拳式都有擰腰動作,如擋膝拗步掌,就是通過擰腰把根勁接上并送到手上的。
不會擰腰就不會就不可能把足手動作相連作好,達不到上下相隨,全身動作完整的要求。
三、坐腿
太極拳對下肢足腿的要求,稱之謂底盤根基功夫,極為重要,確也相當難練。許多練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對足腿的鍛煉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練底盤功夫的一種方法。也可以稱之為“單腿屈膝負重練法”,也難掌握,因此仍應把它看作是一項基本功。《太極拳論》中即提到:“其根在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這段話是論發(fā)勁,指明足是根基,蹬地接勁由腿部從屈到伸產(chǎn)生根力,再上送到腰到手,這就明確指出足腿底盤要有產(chǎn)生根勁的能力。
早年練拳中,結識幾位太極高手,都說太極功底在腳下,說法雖顯偏頗,但也明確指出了底盤功夫的重要性,根力的重要性。
李雅軒先生對于下肢足腿,經(jīng)常強調說:“練拳時,身體如火車的車廂,足腿如車廂下之大盤簧,車廂是托在盤簧上的,不使車廂上起離開盤簧,也不使車廂觸及硬的鐵輪”。
這段話形象地闡明了底盤的作用和重要性,明確指出足腿既要有承受負荷的能力,又要能穩(wěn)固地保持松柔有力富有彈性。腳下有根,穩(wěn)固,自身穩(wěn)定能力就強。推手發(fā)勁,常講要先拔根,這就是要破壞對方的穩(wěn)定勢態(tài),破壞其“其根在足”的能力,根力一拔,重心不穩(wěn),身法散亂,就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太極有功底者,底盤穩(wěn)固,一般人是不容易推動的。
簡述吳阿敏24式太極拳的身法要求
吳阿敏24式太極拳技法除遵循“武術技法原理”外,還強調下述基本技法規(guī)律,形成其技法特色。它們包括:上懸下沉,中節(jié)舒松;中定而動,軸互轉;緩慢柔圓,息細勻長;以意主導,形息互引。
上懸下沉,中節(jié)舒松,是太極拳身型的基本技法。“上”指頭頂百會穴部,“下”指足跟、足掌、和足趾等用一角地支撐的部位。“上”與“下”的中間,概稱“中節(jié)”。
練吳阿敏24式太極拳講究上下相隨,這就需要我們處理好身體上中下之間的關系。
練拳時頭頂上領,似有一繩懸住百會穴之感,再放松中節(jié)各鄣肌肉和關節(jié),任其被地心引力向下牽拉而沉墜,手部和足部就會有沉實感。
人體在這種上懸下沉作用下,被對拉拔長,肩、肘、腕、脊柱、髖、胯、足等關節(jié)都撐開,胸腹部亦隨之寬舒,中節(jié)各部就能靈活運轉。上懸下沉還能使頭部端正、頸項順直、軀干中正。
這種上懸下沉、中節(jié)舒松的技法,也用于處理任意相鄰三關節(jié)間的相互關系。例如以頭為上、肩為中、肘為下,即:頭懸、肩松、肘沉。這能撐開肩關節(jié),放松肘部肌群。
太極拳的放松也是節(jié)節(jié)貫穿的,需要我們由內而外全身心的放松。
再以肘為上、腕為中、指為下,即:肘懸、腕松、指沉。這能撐開腕關節(jié),放松腕關節(jié),放松腕部肌肉。如此由上而下、依次上懸中松下沉,就能全身放松、節(jié)節(jié)貫串,使氣力注于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