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太極拳的人都知道,太極拳的特點是松靜安舒,通過學(xué)習(xí)太極拳能提高太極境界,同時還能提升自身思想境界,這都是太極拳靜的作用。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有很多,下面隨著太極神功了解一下吧!
太極拳中“靜”的思考
太極拳是中國獨有武術(shù),其集合了古人養(yǎng)生、防身的智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物質(zhì)遺產(chǎn)的重要成分。
對太極拳中“靜”的認識還要從“虛”、“靜”的概念談起。“虛”、“靜”的說法源于中國古代典籍“虛”和“靜”的對舉。早是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老子認為人的心靈本來是虛明寧靜的,但往往為私欲所蒙蔽,因而觀物不得其正,行事失其常,所以主張人們要盡力使心回到虛明寧靜的狀態(tài),這樣就能夠看清萬物蓬勃生長、往復(fù)回還的道理。
萬物紛紛紜紜,各自返回到它的根本,這就是“靜”。老子主張在煩勞的生活中要尋求安逸,靜下心來,淡泊無為,返璞歸真,保其精神,全其性命。
習(xí)練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穩(wěn)定性和協(xié)調(diào)性,在太極拳運動中,我們要做到靜,靜能養(yǎng)生,也能釋放壓力。
此后《莊子·庚桑楚》中有“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莊子·天道》首次提出了“虛靜”的概念:“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這里提出的“虛靜”首先可以理解為萬物存在的根本狀況,其次“虛靜”就是指“靜”。
先秦道家主靜主柔、以虛靜駁萬物的觀念深刻影響了太極拳。太極拳是靜中求動、動中寓靜、動靜相兼的運動,無論是起式時無極式中的靜中生動,還是行拳走架時的動中求靜;不論是養(yǎng)生保健的靜養(yǎng)生息,還是推手較技時的動靜互因、以靜待動,都是以“虛靜”貫穿始終的。
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yīng)。正如《拳經(jīng)》所云:“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太極拳講求的“靜”是心平氣和,是洗心滌慮,是冷靜,是理智,是收斂,是安逸,是四平八穩(wěn),是人內(nèi)里的靜,絕非靜止不動的靜。正所謂“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
靜在太極拳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靜達到太極拳的養(yǎng)生功效,實現(xiàn)人們健康長壽的夢想。
莊子用“凝神”、氣心齋”、“坐忘”、“恬淡”、“寂寞”等概念闡釋“靜”,蘊含了清靜無為,恬淡祥和、無欲無求、物我兩忘的理想人格。這里的“靜”是一種無欲的心態(tài)。這種無欲所達到的,是一個超乎于物質(zhì)世界的無所憑藉的純粹精神的空明境界,也就是能照徹心靈并能帶來“靜”的道的世界。
自古以來,有涵養(yǎng)的賢人都以靜修身,認為只有靜下來,才能明事理,才能心胸廣闊而容納萬物。靜是一種心態(tài),倘若我們單純講“靜”,那么太極拳本身只是一種達到“靜”的媒介或者途徑,就與恬澄淡遠的國畫無異了。
中國畫的精神是以深沉靜默的心態(tài)與世間萬物渾然融合,它所描述的山川、花鳥氣韻生動,意境絕非僅存于色彩的視覺感官,而是潛存在畫卷深深的靜寂神韻之外,它所表現(xiàn)的境界就是“靜”。太極拳中的“靜”同樣深刻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樸實、靜美的思想,其中的“靜”更是一種恬淡、寬容、致遠的生活態(tài)度。
太極拳“靜”的形式
在練拳時,靜待其動有兩層意思,一是靜站無極樁時或行拳之前無極式中的“靜態(tài)”,即所謂先天之機的發(fā)動,預(yù)示著練拳的開始,氣動則太極生,此時開始練拳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