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又稱穴位,中醫(yī)通過研究腧穴的位置、作用結合針灸、推拿及火灸的醫(yī)治方法可以起到醫(yī)治疾病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今天腧穴又有怎樣的發(fā)展呢?又有哪些分類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認識一下腧穴的相關知識。
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在本專業(y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代結合腧穴的形態(tài)結構和針灸效應等進行研究,使腧穴學的內容更為豐富。
(一)腧穴的發(fā)展
腧穴是人們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發(fā)現的治病部位。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當身體某一部位或臟器發(fā)生疾病時,在病痛局部砭刺、叩擊、按摩、針刺、火灸,發(fā)現可減輕或消除病痛。這種“以痛為輸”所認識的腧穴,既無定位,又無定名,是認識腧穴的初階段。
在醫(yī)療實踐中,對體表施術部位及其治療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積累了較多的經驗,認識到有些腧穴有確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證,并給以位置的描述和命名。這是腧穴發(fā)展的第二階段,即定位、定名階段。
隨著對經絡以及腧穴主治作用認識的不斷深化,古代醫(yī)家對腧穴的主治作用進行了歸類,并與經絡相聯系,說明腧穴不是體表孤立的點,而是與經絡臟腑相通。通過不斷總結、分析歸納,逐步將腧穴分別歸屬各經。
這是腧穴發(fā)展的成熟階段,即定位、定名、歸經階段。
《內經》論及穴名約160個,并有腧穴歸經的記載。晉代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記載周身經穴名349個,除論述了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領外,并對腧穴的排列順序進行了整理,為腧穴學理論和針灸實踐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北宋王惟一對腧穴重新進行了考定,撰寫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詳載了354個穴名。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經發(fā)揮》載經穴穴名亦為354個,并將全身經穴按循行順序排列,稱“十四經穴”。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載經穴名359個,并列舉了辨證選穴的范例,充實了針灸辨證施治的內容。清代李學川《針灸逢源》定經穴穴名361個,并延續(xù)至今。本教材增加了一個經穴,使經穴數目達362個。
(二)穴位的來源
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醫(y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fā),各有處名“,并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频拈_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并且首創(chuàng)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梢?,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y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1882年,布里克斯發(fā)現人體表面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
《類經·人之四?!份d:“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醫(y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長期以來,人們對此推測紛紛,莫衷一是。
(三)腧穴的分類
人體的腧穴大體上可歸納為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三類。
1.十四經穴 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稱和位置,且歸屬于十二經和任脈、督脈的腧穴。
這類腧穴具有主治本經和所屬臟腑病證的共同作用,因此,歸納于十四經脈系統(tǒng)中,簡稱“經穴”。十四經穴共有361個,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2.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歸入或不便歸入十四經系統(tǒng)的腧穴。這類腧穴的主治范圍比較單純,多數對某些病證有特殊療效,因而未歸入十四經系統(tǒng),故又稱“經外奇穴”。歷代對奇穴記載不一。目前,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批準發(fā)布的《經穴部位》,對48個奇穴的部位確定了統(tǒng)一的定位標準。
3.阿是穴 是指既無固定名稱,亦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針灸施術部位的一類腧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等。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載:“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阿是穴無一定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