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電視、電影為我們構(gòu)幻了無數(shù)的英雄,拯救者的形象人物,比如,孫悟空、蜘蛛俠、蝙蝠俠等等,在生活中你是否在無形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呢?
請放下“拯救者”的幻想
近,有兩位來訪者很急切地尋求我的幫助。兩個人都是曾經(jīng)接受過心理咨詢,換了多位咨詢師,失望之后,帶著很大的期待找到我。他們是看到我在電視上的訪談節(jié)目之后,對我產(chǎn)生了極大的信任感,在他們的期待中,我是一個“更有能力”的“心理專家”。
面對這樣的來訪者,我并不陌生,而且有很多的感慨。
來訪者與咨詢師:受害者與拯救者?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下一頁↓
先從來訪者的角度說一說。首先,促使來訪者繼續(xù)尋求某個咨詢師的原因,是因為其在報紙或電視上看到了咨詢師的一些專業(yè)訪談或文章,喚起了他對咨詢師的某種信任和期待,這使來訪者對咨詢師有一種先入為主的理想化。
其次,從咨詢師的角度看,面對這樣的來訪者,咨詢師會無意識地扮演一個的專家角色:過分小心翼翼,不允許自己有不夠?qū)I(yè)的表現(xiàn),以免辜負了來訪者的信賴和尊重。這種感受就是咨詢師被期待作為一個“拯救者”的反移情感受。
這樣形成的咨詢關(guān)系,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受害者與拯救者。這種關(guān)系,我們在很多神話故事和好萊塢六片中能夠看到,如《哈利·波特》、《西游記》等等。但我們知道,那只是科幻片或者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