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達到開合自如的境界,需要分階段一步一步地練去。
1、第一步,直開直合,練明勁。這一步要練大開大合,練順勁,開就是開,要盡可能地開,開得越大越好,開時的意念越遠越好,勁兒要放出去,放足,力要抖出來,抖脆。太極拳要以柔克剛,尚柔不尚剛,但柔是練出來的功夫,是“百煉之鋼化為繞指之柔”的柔,是由剛而柔,只有練到相當的程度,才能體會到柔勁。所以,第一步練明勁時,不是不要柔,而是還不可能柔。此時的意念,開就是開,合就是合,意、氣、力相一致,用佛家的禪語說,就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
2、第二步,暗開暗合,練暗勁。有了前一步的順勁基礎,現在要練逆勁,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內勁,開中有合,合中有開,看開似合,看合又開,一舉一動之間,意、氣、力之間都有自然的對稱與平衡,全身有如氣球在做著伸縮,而球是所有物體中對稱完美的,沒有棱角,沒有缺陷,所以也就沒有薄弱處。要做到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關鍵是意念,精神要超前,領先于肉體。>>>太極拳教程 打太極拳快OR慢怎么選擇
練到暗勁階段,自己盤架子可以舒展圓活,轉換處自然無間斷,一氣流行,綿綿不絕;與人交手,則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身隨意轉,開合自如。—一手伸出去,則上下、左右、前后各方無不圓滿,無有缺陷。以“懶扎衣”中的“擠”為例,前手伸出,既有向前上方的挑挫力,也有向前下方的碾壓力,既有向前的順力,也有向后縮力,既有肩向外的開力,也有肘腕向內裹的橫力,還不算后手與全身的配合,如此一來,敵欲尋找破綻,談何容易?此時可說達到了開中有合,合中有開的“中和”地步,所謂中和,不就是自然的平衡么?
3、第三步,開合一體,練化勁。何謂“化”?毛澤東曾用一句話形容: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渾然一體,宛如天成。開就是合,合也是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山也是水,水也是山,外形的意義已經淡化。用佛家的話說,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用拳經的話說就是“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節(jié)不見形,若見形影不為能”。
關于這一層的體會,筆者也仍在探求與砥礪之中,故不敢多做妄言,以免謬種流傳,貽笑于大方。老子認為“自然”甚至是高于“道”的高境界,太極拳是順其自然,歸于自然,后達到與自然的和諧與統(tǒng)一。“化”的高境界也許就自然吧,把后天的濁氣拙力完全褪掉,返樸歸真,達到自然。拳術練到這地步,開也好,合也好,完全變成了人的本能。當開則開,當合就合,舉手投足,全是規(guī)矩。動靜虛實,全為道理。開開合合,純任自然,完全不靠大腦的調控,而是本能的反應。至此,無論養(yǎng)身、祛病、技擊,無不隨心所欲,無往而不利也。
上述三層功夫,三種境界,需要逐步練去,循序漸進,既不可急于求成,還沒有體會到開與合的真諦就去尋找逆勁;也不可故步自封,忽視理論上的提高和指導作用。“鷹有時飛得比雞還低,但雞永遠飛不了鷹那樣高”。對拳理的悟性就是幫助高飛的翅膀,特別是對于像太極拳這樣絕對以意念為引導的拳種,更要重視理論的修養(yǎng),想到的不一定做得到,但想不到的就一定做不到,意念到不了,拳就一定到不了。據先師云,一趟孫式太極拳中,把開合動作練好;拳就會了一半兒。一開一合中,掤、履、擠、按、采、捌、肘、靠的意思全有了。筆者稟承師訓,細心揣摩,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開合之中有如此大的天地,先祖師設計于拳中,匠心獨具,真點睛之筆也。>>>太極拳教程 懂得呼吸運用提高整體技術
孫式太極拳拳法要義:
劍出于拳,以拳為基礎、拳、劍在練要求中有共性如頭、手、足、身、目,呼吸及意氣力之鍛煉,但又各具個性,諺云:拳有拳法,劍有劍道。劍分兩刀,增加了攻擊對方的威力和范圍,劍法就是解決如何盡力發(fā)揮劍之在攻防中的作用和威力,由此也增加了練習的難度,如孫氏劍法,即有劈、崩、點、刺、撩、攪、抹、掛的用法,也揉合了八卦劍的挑、托、抹、掛、扁、搜、閉、掃、順、堆等用法。劍的練習古來即稱舞劍,就要求身體各部分緊密配合,高度協調。 孫氏太極劍分上下兩路,合而為一可單練,上、下劍分而練之互為攻防,劍之用法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