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減肥 艾灸減肥的方法與注意事項(3)

  溫管艾灸

  溫管灸,是用葦管(或竹管)作為灸器向耳內(nèi)施灸的一種方法。因用葦管作為灸具,所以也稱葦管灸。首載于孫思邈所撰之《備急千金要方》:“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氣泄。一頭內(nèi)大豆一顆,并艾燒之令燃,灸七壯。”古代醫(yī)家主要用于中風(fēng)口口咼的治療?,F(xiàn)代不僅在灸具的制作上有較大改進,治療病證亦有所擴展。另外,還出現(xiàn)了一種肛管灸法,亦屬溫管灸法。

  溫灸器灸

  溫筒灸——銅制灸器、不銹鋼灸器、竹制灸器。是用金屬等材質(zhì)特制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nèi)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后,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應(yīng)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diào)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間接灸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

  間接灸

  間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餅灸、黃蠟灸、硫磺灸等。

  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間隔灸、隔鹽灸等。

  隔姜灸

  隔姜灸,在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張景岳的《類經(jīng)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xué)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亦有載述?,F(xiàn)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層藥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隔蒜灸

  隔蒜灸,又稱蒜錢灸。本法首載于晉·《肘后備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則見于宋陳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療癰疽,宋代醫(yī)家陳言在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中有較詳細的論述: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復(fù)其上,其紙先干處即是結(jié)癰頭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該書還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餅灸:“若十?dāng)?shù)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于餅上灸之”。在明·《類經(jīng)圖翼》中又作進一步的發(fā)揮:“設(shè)或瘡頭開大,則以紫皮大蒜十余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 ”,發(fā)展成隔蒜藥餅灸法。

  現(xiàn)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襲古代,有醫(yī)者將其發(fā)展為鋪灸(將作專節(jié)論述);在治療范圍上則有所擴大,如用以治療肺結(jié)核及疣等皮膚病證。

現(xiàn)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襲古代

  隔鹽灸

  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早載于《肘后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癥。后世的醫(y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y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如《本草綱目》卷十一“霍亂轉(zhuǎn)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

  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于臍中,以艾灸之”?,F(xiàn)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yīng)的擴大,已用于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隔附子餅灸

  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diào)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放在應(yīng)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guī)定壯數(shù)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癥。

艾灸 艾灸減肥 艾灸減肥方法 
警惕 這類人不能吃香菜
警惕 這類人不能吃香菜香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配菜。經(jīng)??梢钥吹街?..
10個簡單小妙招巧治鼻炎
10個簡單小妙招巧治鼻炎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復(fù)發(fā)作是否給...
高血壓的治療與飲食
高血壓的治療與飲食現(xiàn)在由于生活條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漸的擴大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