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茶葉的發(fā)源地,茶道的發(fā)展有多年的歷史,茶道的發(fā)展離不開茶具,那么大家關于茶具的知識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蓋碗茶具,告訴大家蓋碗泡茶與茶壺泡茶的區(qū)別,一起看看吧。
茶具的知識
今人對蓋碗的釋讀:茶具,帶蓋的小碗,始見于明代宣德年間,流行于清代。蓋碗器型有撇口式、直口折沿式兩種,腹部下收,蓋多扣于碗的內(nèi)口,也有天蓋地式,覆于碗口外部。而康熙蓋碗,規(guī)格大小不等,器型多樣,是當時飲茶用具的一大改進。蓋碗胎質(zhì)有瓷胎和宜興紫砂陶胎兩種,常見青花、粉彩、琺瑯彩及單色釉等品種。
蓋碗里的文化之道
從收藏品的角度來看,明淸時期與唐宋時期的蓋碗既有傳承又有區(qū)別。其實,唐代已普及飲茶,并有了專用盞,隨后又發(fā)明了盞托,宋元沿襲,直至明清配以盞蓋,形成了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盞,也就是蓋碗的前身。盞托的發(fā)明曾有一則傳說:唐代宗寶應年間,有一姓崔的官員愛好飲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聰穎異常。
因茶盞注入茶湯后,飲茶時燙手而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墊托在盞下。但剛要喝時,杯子卻滑動傾倒,遂又想一法,用臘在碟中作成一茶盞底大小的圓環(huán)用以固定,這樣飲茶時,茶盞既不會傾倒,又不致燙手。后來又讓漆工做成了漆制品,稱為“盞托”。一盞一托式的茶盞,既實用,又增添了茶盞的裝飾效果,給人以莊重之感,遂世代流傳至今。
明代后,在茶盞上加蓋,既增加了茶盞的保溫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葉中的茶汁,又增加了茶盞的保潔性,可防止塵埃侵入。品飲時,一手托盞,一手持蓋,并可用茶蓋來拂動漂在茶湯面上的茶葉,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
古人用茶盞、盞蓋和茶盞托這三位一體的蓋碗作茶具有四大好處:一是茶盞小于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讓茶葉沉淀于底,添水時茶葉翻滾,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蓋,而蓋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便于凝聚茶香,還可用來遮擋茶沫,飲茶時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會燙手,也可防止從茶盅溢出的水打濕衣服,因而在客來敬茶的禮儀上,以蓋碗茶敬客更具敬意;四是用蓋碗作飲具,保溫性更好。
魯迅在《喝茶》一文中說:“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三才杯”。其中,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茶被認為是天涵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靈物,將茶撥入蓋碗,喻意“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茶的精華。
蓋碗里的飲茶之道
舊時,人們喝蓋碗茶講究姿態(tài),可以從一個人喝茶的姿態(tài)上看出這個人職業(yè)。你看戲劇中的角色,如果是一個秀才,他喝茶的姿勢是很文雅的,左手端起茶船,右手捏起茶蓋向外波動水面,喝茶的時候,用茶蓋遮住口鼻,輕吹細吮茶水,那叫“斯文”。如果是一介武夫,左手大把的抓起茶船,右手也是一把抓拿著茶蓋,使勁撥動水面,然后大口地喝出動靜來,那叫“牛飲”。再看青衣花旦喝蓋碗茶,拿杯蓋的手要做成蘭花指的樣子,那叫“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