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功夫。以前只有中老年人愛練太極拳,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也加入到練習太極拳的行。和式太極拳是眾多太極拳流派中一派比較受大家歡迎的一支,練武式太極拳一定要掌握練習和式太極拳的六個要領,那么是哪六個要領呢?
練習和式太極基本功的六個要領
一、心靜神舒 持之以恒
在練拳的時候,一定不能心浮氣躁。所有的練習者在練習的過程中,都需要經過三關。
初學階段要過為難關
初習太極,身體僵硬,動作不甚協(xié)調,易使人感覺自己太笨、無靈性、不適合習武而放棄。
習練半年要過枯燥關
習練半年后,新鮮感漸失,每日按時重復演練,易因感覺枯燥無味而放棄。
一年半后要過氣餒關
已經堅持練習了一到兩年,就會覺得無法進步,就會覺得沮喪氣餒。
習練和式太極拳須做到“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動作柔和飄逸,柔中寓剛,形神相合,連綿不斷。
習練過程亦即對自己意志的磨練過程,意剛志堅,鍥而不舍,何患無成?
二、實戰(zhàn)為準 力戒“花架”
洪老先生在世之時,曾對學生們說:“這套拳沒有一個動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并依此作為衡量正確與否的標準。
因為很多人在練習的時候,手上的動作幅度不是很大,這樣看起來就不是很美觀。
比如其中的一些捋法、捌法等為后手纏腕、前手制肘,兩手距離要求一前臂寬,因而顯得動作不甚舒展。
很多習練者無視用法要求,本末倒置,一味追求演練的視覺效果,因而枉費功夫,令人惋惜。
三、松肩墜肘 中正安舒
初學者易出現(xiàn)的錯誤有兩個方面:一是肩臂僵硬,欲起手先起肘;二是肩斜身歪,哈腰低頭。
此兩方面毛病不僅易犯,而且很容易形成習慣,在習練之處如不嚴格規(guī)范,及時糾正,久之易成頑癥,再糾正困難很大,因此,教與學者皆不可輕視之。
初學太極,特別是業(yè)余練者,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領會和掌握拳法要領,尤其是一些細節(jié)上的東西。
但是,作為動作基本要領,松肩墜肘、中正安舒,是必須從始至終進行嚴格要求和規(guī)范的,惟有此,方可少走彎路。
四、謹防“尖襠”穩(wěn)定重心
業(yè)余和式太極拳習練者,多將練和式太極拳作為健身娛樂之手段,教與學者皆不甚嚴格,從而導致動作不規(guī)范,雖長期演練但進步緩慢。
經常見到習練陳式實用拳法數(shù)年者,仍明顯存有“尖襠”之病,重心不穩(wěn),毫無和式太極拳運動的柔美之感,更無走粘之妙。
陳式和式太極拳實用拳法要求襠開要圓,忌“人字襠”。對于襠部要求,洪公曾說:“陳式和式太極拳與其它各式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下盤尾骨微向后翻,它的姿勢恰如我們端坐的樣子。
襠部只要能開得圓,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強軀干的穩(wěn)定。”陳鑫也曾指出“尾骨長強穴微向后翻”,這樣的姿勢可使小腹下邊斜向里收。
一來氣自然沉于丹田,二來大腿根的兩條大筋放松,可加大軀干旋轉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與隨遇平衡。
五、步型多變 轉換靈活
目前,社會上教授陳式實用拳法者,多注意上肢的運動變化,而疏于對下盤的要求,致使習練該拳法者多不明下盤規(guī)范,尤其步型無多少變化,一路拳打下來,基本上都是處于正馬步狀態(tài),導致步法僵硬不活、步型虛實轉換不靈,嚴重制約著運動水平的發(fā)揮與提高。
陳式和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步型多變,共分六大類,即馬、虛、仆、弓、盤、獨。
每一類中,又有左、右、大、小、側、半之分,其變化非常復雜,也十分重要,不可等閑視之。陳鑫曾指出:“手到腳不到,發(fā)人不巧妙。”足可見練拳過程中,步型、步法的重要性。
習練拳法,只有刻刻留心、處處留意,方有所得。
六、氣宜鼓蕩 蓄發(fā)鮮明
陳式和式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是:纏繞折疊、松活彈抖、快慢相間、蓄發(fā)互變。
多數(shù)教授陳式實用拳法者,只注重外形的指導,很少涉及內氣的培養(yǎng)、訓練和勁力蓄發(fā)變化的掌握,致使習練者把實用拳法練成了“太極操”。
歷史上,和式太極拳家所遺練拳秘訣中,多有對“氣”“蓄”“發(fā)”的論述。
例如,王宗岳《和式太極拳論》中的“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武禹襄所作的《和式太極拳解》中也明確提出“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催”等等。
習練者要將“樁功”和其它功力訓練手段放在與套路演練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注意對精、氣、神的培養(yǎng),逐步達到剛柔、蓄發(fā)、走粘的靈活轉換,以促進自身太極水平的不斷提高。
和式太極拳,拳理系統(tǒng)、完整、深奧,拳法嚴謹、精妙,非長期認真鉆研,刻苦習練,而難有建樹。當然,也絕非不可企及,只要能持之以恒,定會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