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功傳承的中后階段
公元500年的南北朝梁武帝時,梁人韓拱月夫子(502——557)創(chuàng)編太極功。
皖南休寧程靈洗年輕時,從韓拱月夫子學習太極功苦練多年有成,步履輕快,日行二百里。嘗以徒手搏數十人不喘,以太極功訓練里中子弟御侮。
會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叛亂,梁京建康被陷。程靈洗應征防守歙州,迄元帝平亂后,以程氏防守有功授為休寧太守。
所著《觀經悟會法》云:“太極功非研易不能得,尤須朝夕悟在心內,會在身中,超乎象外,得其環(huán)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妙。”另傳韓拱月夫子所授《四性歸原歌》:
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五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賴天地以存身,天地無物不成形。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獨靈。
但觀此歌用言,決非梁朝時用語風格,疑為后人假托韓夫子之名而作。傳有用功五志:敬,緊,徑,勁,切。后為內家拳遵為用神秘訣。
太極功由程氏世代家傳,歷558年至宋紹興間,有進士程鉍(1164——1242),官至吏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晉封安君侯。
稱擅長遠祖程靈洗一脈流傳下來的太極功。程鉍精研易理,改太極功為小九天,共十五勢,勢名有:
七星八步,開天門,什錦被,提手,臥虎跳澗,
單鞭,射鷹,穿梭,白鶴升空,大襠拳,
小襠拳,葉金花,猴頂云,攬雀尾,八方掌。
程靈洗之太極功,在程靈洗鎮(zhèn)守歙州時,傳此太極功給羽士于歡子。于歡子于唐代睿宗景云間,向醉心黃老修為的歙州城北許村散仙許宣平傳授道家靜坐功與太極功。
許宣平得傳后,乃隱入新安城陽山,結茅庵棲息,避食煙火。許宣平身長七尺六寸,披發(fā)赤足,胡須過臍,時隱時現,人稱散仙。
輕縱騰躍,形及奔馬,來去無蹤,鄉(xiāng)民咸知為高人,或有請益,則佯笑而不答,唯鄉(xiāng)中有德者,得其傳授。每負薪入市,獨吟曰: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夕歸;
借問家何在,穿云入翠微。
李白慕名訪而不遇,題詩望仙橋感嘆而歸:“我吟傳舍詠,來訪真人居。”
許宣平所傳太極功共三十七勢,故名三世七,亦名長拳。傳至十四代為明洪武初年的宋遠橋,以太極功著稱于世,自言為許仙許宣平之后代傳人。
民國初年,項城袁世凱帝制失敗。幕府機要宋書銘,本清末詞林巨子,精研易理擅長太極功,自言為宋遠橋之十七世孫,其拳亦名三世七,以三十七勢得名,推手法則與當時流行之太極拳相同。
其時北京太極拳名教師許禹生,紀子修,吳鑒泉,劉恩綬,劉彩臣,姜殿臣等,聞宋書銘之名皆連袂往謁,與宋推手。
時宋書銘七十老叟,但眾名家皆動靜不能自持,奔騰于宋之腕下,于是均執(zhí)弟子禮,從學于宋之門下,時在一九一六年秋末。
宋氏太極功直接影響并導致了太極拳吳氏架的形成,目前太極拳吳氏架門內,凡正傳弟子皆存有宋譜。
說明吳氏架門人,追求脈傳宗風的練拳原則,是尋根的表現。
宋書銘所傳《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記述太極功源流甚詳,對太極拳修為與悟道極有幫助。
宋氏所著內功原道明理諸篇已廣播于世,宋氏晚年沈潛家居,抱道自娛,后遷老家保定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