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體現(xiàn)了“上下相隨”的方向
太極拳以“舍己從人”之“沾粘連隨”為根本,而自身也存在著“上下相隨”。
但現(xiàn)代太極拳界對“上下相隨”有兩個嚴(yán)重的誤解,一個誤解是根據(jù)“一動無有不動”斷章取義地將“上下相隨”理解為上的主動與下的主動相配合,而主動的上也動下也動,將南下而上有序而動的“由腳而腿而腰”拋棄了。
如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所說這是太極拳的大忌,對太極拳而言是屬于“亂動、妄動”。
太極拳由下而上的“上下相隨”而動終是必須沒有時間差的,但是到了此層次仍然是“由腳而腿而腰”的,否則,根據(jù)拳經(jīng)就不可能是太極拳。
另一個誤解是所謂“以手帶身”或“以梢?guī)Ц?rdquo;。太極拳存在“以手領(lǐng)勁”的現(xiàn)象,但“以手領(lǐng)勁”仍然是“由腳而腿而腰”的結(jié)果。
這就像鞭子的揮動往往會出現(xiàn)鞭梢領(lǐng)先的現(xiàn)象,然鞭梢的領(lǐng)先仍然是鞭把之動所引起的、是鞭把領(lǐng)先而動的結(jié)果,這兩者的道理是一樣的。
辯證法揭示現(xiàn)象必然是實質(zhì)的反映,但現(xiàn)象有時也會虛假地反映實質(zhì),太極拳的“以手帶身”就是現(xiàn)象對實質(zhì)虛假的反映。從楊澄甫先生所說的“惟內(nèi)之是求”來講述,太極拳的“手”任何時候都是“不可自動”的,其它部位也都是如此。
如果實質(zhì)上發(fā)生了“以手帶身”或“以梢?guī)Ц?rdquo;,也就是“由腳而腿而腰”、“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不存在了、“手”發(fā)生自動了,那么,可以肯定,這樣的動作不可能屬于太極拳,對于太極拳而言,肯定是錯誤的。
練太極拳體現(xiàn)了被動和主動的統(tǒng)一
近代太極拳家除了楊澄甫、李雅軒、鄭曼青等先生明白地說明了太極拳必須“手不能自動”(也就是練太極拳)之外,郝少如先生也有多次這樣意思的教誡,不過他用“太極拳要被動”來表述,葉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先生也很強調(diào)“太極拳是被動的拳,一定不能主動”。太極拳的手臂乃至全身對于“動量傳遞”而言,主觀體會上,必須無論何時都是“被動”的,否則就必定不是太極拳。
太極拳家與前輩所謂的“被動”正是楊澄甫先生練太極拳的意思。但是,從一般客觀而言,太極拳的任何“被動”又都是有主動的,因為只有存在一定的主動成分,在與別人的接觸中才能出現(xiàn)別人難以控制的“不先不后”的“隨人而動”。古代太極拳經(jīng)典《打手歌》所說的“牽動四兩撥千斤”中的實質(zhì)就是“動量傳遞”的“四兩”,就是這“被動”中的主動成分。
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也指出太極拳的動作是“有系統(tǒng)、有主動、有被動的一個整體的”。所以,太極拳家所謂的“被動”不是一般概念的純?nèi)坏谋粍印?/p>
一般概念的被動,是完全受人控制的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隨動,就像大海中失去船舵的帆船,只能完全聽風(fēng)南命、隨風(fēng)而漂,那就成為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太極拳之大忌,即“若如肉架上掛肉,便是死肉,又何有靈氣可言”,有人將身體比喻為掛在衣架上的衣服,就是屬于這種純?nèi)坏谋粍?,這種“被動”與人交手那只有挨打的份,根本不能認(rèn)為是太極拳。
太極拳的“被動”必須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如水上的“葫蘆”,別人一踩踏它,它就既是如楊振基先生所說的“我不動,跟你走”地被動,又由于浮力而有主動,不僅使得對其踩踏者感到“終不得力”,而且如李雅軒先生所說的“跟之隨之,在幾跟幾隨之中,我的身勢早已吃進(jìn)彼身”了。
所以,太極拳的所謂“被動”是與一般概念不同的特殊的“被動”,而太極拳的所謂“主動”顯然也是與一般概念不同的特殊的“主動”。
因為這種“主動”必須不是別人尚未動而先動,而是必須“被動”地、借用別人之力卻不受人控制的“隨人而動”,這樣才能保證能夠由“人剛我柔”到“人背我順”。
這樣,兼有這種“主動”和“被動”的人,就像大海中有舵手操縱駕馭的帆船,既利用風(fēng)作為動力,又不為風(fēng)的方向所控制,不僅可以借東風(fēng)、東南風(fēng)向西行駛,而且可以借南風(fēng)、西南風(fēng)向西行駛。
正由于太極拳的“被動”不能被人控制,所以這種“被動”就具有了表象上“舍己從人”,而實質(zhì)上造成“人背我順”攻擊別人的作用了。
比如推手中,在對方的突然攻擊之際,往往由于自己的一側(cè)胯與手臂完全放松,也就是完全不動、完全被動,這樣會使對方根本用不上力,會由于對方的作用而十分干脆地化解掉對方的攻擊。
并且立即使對方形成背勢;但是,這完全放松、完全不動的手臂其實是既被對方推動著,又是被自己的另一側(cè)腰胯以很小的力量所操縱、牽動著,這局部的“完全被動”之中其實是包含著腰主宰、起于腳之“主動”的,只有這樣,這種反應(yīng)才能使得對方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終“如捕風(fēng)捉影,處處落空”。所以,這“渭手必要相隨”的練太極拳是對太極拳的所謂“被動”和“主動”好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