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太極拳是很多人每天必備的運動,堅持練太極拳可以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如何正確的修煉太極拳呢?太極拳的特點是立身中正,在操作中,身體要不偏不倚,下面隨著太極拳練習起來吧!
練習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
太極拳講求的是立身中正,所謂中正就是使身軀不能前傾后仰,要做到尾閭和脊椎成一條直線,始終保持在中正狀態(tài)。
有人說檢查是否做到立身中正,要看鼻尖的垂足是否落在胸上。
做到立身中正,腰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體在日常生活中的站、行、坐、臥保持正確姿勢取決于腰脊。太極拳習練中在腰松的狀態(tài)下,脊椎要根據(jù)生理正常姿勢豎起,不可因松腰而后屈、前挺或左右歪斜。
想要做到立身中正,還需要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沉肩垂肘等配合,做到精神放松、神不外出、支撐八方。
立身中正的意義
練太極拳一定要正,不可不正。身形正了,氣也正。氣正精神就提得起、放得下。太極拳具體技術要求中有一條“含胸拔背”,也是立身中正的要求。練拳時不僅在靜態(tài),在定式時要保持身體中正,在運動中處處時時都要端正。
過去太極拳家陳長興被人稱為“牌位先生”,就是形象地比喻他的身形非常正。如果立身不正,勁力就不能順達,圓轉變化就不會輕靈。
正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身體外形要正,內氣運行要正,意念也要正。“中正”有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頭頂上懸,尾閭中正。頭頂上懸就把精神提起來了,身體就不會萎縮,自然能展開,如果身體拘束一團,就不可能中正。
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實現(xiàn)各種姿勢的舒展,在演練中,才能放松身體,靜心演練,找到太極拳的要領。
實現(xiàn)立身中正,尾閭是一個關鍵。傳統(tǒng)太極拳《十三勢歌》中說:“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這里強調了“尾閭”的作用。
中正是對全身的要求,但尾間首先要調證,尾閭一正,對應頭頂豎起,就上下貫通,精神提起,頭頂上如同輕輕懸起,“懸”字表明的是輕且正,直至向上,不沉重,達到所謂“神貫頂”,這是一種很好的身體狀態(tài)。
把這種狀態(tài)定型,形成自然后,就會覺得全身輕松。不把“頂上”功夫解決,很難做到一身松開,即使軀干端正,也會僵硬。所以練太極拳頭部要領很要緊。
“尾閭”是脊柱下的末端部位,尾閭中正是使脊柱下端保持自然垂直狀態(tài),這樣上下兩段問題解決,身體的中正就解決了。
這里面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尾閭部分有一個生理彎曲,其末端稍翹向后,所以要使尾閭中正,需要稍稍使尾椎向內、向下垂。
練習太極拳如何做到立身中正
練習太極拳時,做到上述“三豎四平”,基本就能做到立身中正了。除此之外,還要動作適中,無過不及——這也是“中”的一個含義。
除了中正外,打拳還要安舒,就是從容不迫,不緊張,還要做到“八面支撐”——就是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是中正的。
“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這是對練習太極拳的整體的要求,局部的要求則是“提頂?shù)跻d,含胸拔背,裹襠護臀”。對“含胸拔背”的提法,有的老師認為是“含胸塌腰”。
太極拳早都是由各地的拳師口頭傳授的,所以,其用語和用詞是不一樣的,因此,是“塌腰”還是“豎腰”,不能僅僅從文字上去理解,要看他的具體練習方法。
從文字上理解,“塌腰”,就是松腰,腰一松,就塌下去了,有松沉的意思。
這種認識并不一定對。腰一定要豎起來,豎起來,才能直,才能正。當然,在豎腰時,為了使腰不太僵硬,還要放松,這樣才能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如果腰塌下去,彎曲了,怎么能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呢?這只是從文字上理解,應該從具體練習方法上認識這個問題,要看他在練拳時的要領對不對。
從養(yǎng)生角度看,腰不豎起來,對健身也是不利的。古人講要“威襟正坐”,要“坐如鐘”,都是要求腰要豎直,不能彎塌。所以,無論練習太極拳還是健身養(yǎng)生,都要求豎腰。
另外,“含胸”有一些錯誤的認識。所謂“含胸”是相對于挺胸而言的。過去北方的武術拳種大都是挺胸練習,小腹向里收,姿態(tài)就像戰(zhàn)士的立正,比較挺拔好看。
但是,這和太極拳的身法要求不同。太極拳講究氣向下沉,不講究氣向上走,比較含蓄。所以,根據(jù)當時北方武術的身姿要求提出了“含胸”。
所謂含胸就是含蓄的意思,既不要向外挺胸,也不能凹胸。含胸才能拔背,這兩個要求是相關的。如果是彎腰凹胸,則會壓迫心肺,不利于健康,也不符合太極拳的身法要求。
只要不挺胸,就是含胸了。只要把胸部放平,自然呼吸,兩個肩頭微微含蓄一些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