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nèi)。
平日行功走架,須研究揣摩空松圓活之道,要神氣鼓蕩,全身好似氣球,氣勢貴騰挪,身體有如懸空。
兩手無論高低屈伸,一前一後,一左一右,皆能靈活自如。
兩腿不論前進(jìn)後退,左右旋轉(zhuǎn),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
明白原理,練熟身法,善於用意,巧於運氣,到此地步,一舉一動,皆能合度,無所謂不對。
習(xí)武式太極拳者必先求尾閻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對臉之中間也。
邁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邁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則尾閻自然正中。
能正中,則能八面支撐;能八面支撐,則能旋轉(zhuǎn)自如,無不得力。
次則步法虛實分清:虛非全然無力,內(nèi)中要有騰挪,即預(yù)動之勢也;實非全然占煞,內(nèi)中要貫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
切記兩足在前弓後蹬時不要全然占煞,應(yīng)該分清一虛一實,否則即成雙重之病。
兩肩須要松開,不用絲毫之力,用力則不能舍己從人,引進(jìn)落空。
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
前膊和兩股注意內(nèi)中要有騰挪之勢,無騰挪則不靈活,不靈活則無圓活之趣。又須護肫,肫不護則豎尾無力,便一身無主宰矣。
又須養(yǎng)氣,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即沉于丹田,涵養(yǎng)無傷之謂也。
又須蓄勁,勁以曲蓄而有馀,并須蓄斂於脊骨之內(nèi)。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fā)。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是即武式太極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說“呼吸”,專指武式太極拳的“開、合、蓄、發(fā)”而言,與吾人平常呼吸不同,請讀者不要誤會)。
武式太極拳之為技也,極精微巧妙,非特力大手快也。夫力大手快者,先天自然賦有,又何須學(xué)焉。
是故欲學(xué)斯技者,宜先從涵胸、拔背、裹襠、護腕、提頂、吊襠、松肩、沉肘、虛實分清求之。
這些對了,再求斂氣,氣斂脊骨,注於腰間。然後再求騰挪。
騰挪者,即精氣神也。精氣神貫注於兩腳、兩腿、兩手、兩膊前節(jié)之間。彼挨我何處,我注意何處,周身無一寸無精氣神,無一寸非太極,而後再求進(jìn)退旋轉(zhuǎn)之法。
旋轉(zhuǎn)樞紐在於腰隙。能旋轉(zhuǎn)自如,絲毫不亂,再求動靜之術(shù),靜則無,無中生有,即有意也。
武式太極拳意無定向,要八面支撐
意無定向,要八面支撐。單練之時,每一勢分四字,即“起、承、開、合”。一字一問能否八面支撐,不能八面支撐,即速揣摩之。
如二人打手,我意在先,彼手快不如我意先,彼力大不如我氣斂,彼以巨力打來,我以意去接,微挨皮毛不讓打著,借其力,趁其勢,四面八方何處順,即向何處打之。
切記不可用力,不可尚氣,不可頂,不可丟,須要從人仍是由己,得機得勢,方能隨手而奏效。
動亦是意,步動而身法不亂,手動而氣勢不散。單練之時,每一動要問能否由動中向八面轉(zhuǎn)換,不能八面轉(zhuǎn)換,即速揣摩之。
如二人打手,我欲去彼,先將周身安排好,意仍在先,對定校之重點,筆直去之;我之意方挨彼皮毛,如能應(yīng)手,一呼即出。
如彼之力頂來,不讓其力發(fā)出,我之意仍借彼力,不丟不頂,順其力而打之;此即潛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之妙也。
此全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能以意打人,久之則意亦不用,身法無所不合。到此境界,已臻圓融精妙之境。說有即有,說無助無,一舉一動,無不從心所欲。真不知手之舞之,蹈之足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