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的食用價值
豆科草質(zhì)藤本植物扁豆的白色種子或莢果。又稱南扁豆、沿籬豆、峨眉豆、羊眼豆、藤豆,有黑、白等色之異。中國華東、中南、西南和河北、遼寧等地均有栽培。冬季采收成熟莢果,曬干,除去莢皮,收集種子炒黃或稍煮;或秋季采摘未成熟莢果鮮用。
[性能]味甘,性微溫。能健脾除濕。
[參考]含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磷、鈣、鐵、鋅,維生素B1.B2和煙酸、泛酸、豆甾醇、磷脂、氰甙、血球凝結(jié)素等成分。
[用途]用于脾虛有濕,體倦乏力,少食便溏,或水腫;婦女脾虛帶下;暑濕為患,脾胃不和,嘔吐腹瀉。
[用法]煎湯,研末,或煮熟食。
扁豆,豆類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小葉披針形,花白色或紫色,莢果長橢圓形,扁平,微彎。嫩莢是普通蔬菜,依花的產(chǎn)色不同分為紅花與白花兩類,莢果的產(chǎn)色有綠白、淺綠、粉紅與紫紅等色,以平滑有光澤、質(zhì)堅硬、種皮薄而脆、嚼之有豆腥氣、顆粒飽滿為佳。入藥主要用白扁豆。扁豆含皂甙和血球凝集素可引致食物中毒,烹飪時一定做的十分熟方可。
扁豆的營養(yǎng)成分相當(dāng)豐富,包括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鈣、磷、鐵、鉀及食物纖維、維A原、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C和氰甙、酪氨酸酶等,扁豆衣的B族維生素含量特別豐富。此外,還有磷脂、蔗糖、葡萄糖。
扁豆味甘、性平,歸、胃經(jīng),氣清香而不串,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合。有健脾、和中、益氣、化濕、消暑之功效。主治脾虛兼濕,食少便溏,濕濁下注,婦女帶下過多,暑濕傷中,吐瀉轉(zhuǎn)筋等證。
另外扁豆中還含有血球凝集素,這是一種蛋白質(zhì)類物質(zhì),可增加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合成,抑制免疫反應(yīng)和白細胞與淋巴細胞的移動,故能激活腫瘤病人的淋巴細胞產(chǎn)生淋巴毒素,對肌體細胞有非特異性的傷害作用,故有顯著的消退腫瘤的作用。腫瘤患者宜常吃扁豆,有一定的輔助食療功效。扁豆氣清香而不串,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合。
質(zhì)量好的扁豆個體肥大,莢長10cm左右,皮色鮮嫩,無蟲無傷。扁豆在0~5℃的低溫儲存,能保持很好的外觀,一星期左右取出烹調(diào),就會有豆仁未煮熟的異味,而且這種味道會隨著儲存日數(shù)增加而變濃,影響烹調(diào)的風(fēng)味。因此,扁豆的儲存期不長,購買后要盡快食用。
食用宜忌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別適宜脾虛便糖、飲食減少、慢性久泄,以及婦女脾虛帶下、小兒疳積(單純性消化不良)者食用;同時適宜夏季感冒挾濕、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暑熱頭痛頭昏、惡心、煩躁、口渴欲飲、心腹疼痛、飲食不香之人服食;尤其適宜癌癥病人服食。